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P4

  ..續本文上一頁

  

  (2)持戒要修般若心

  

  甲、觀戒相是因緣所生法

  

   今天因爲衆生有殺、盜、淫、妄等的惡行,才有「戒相」一條一條的製定。如果衆生沒有「殺盜淫妄......」等惡行,便沒有「戒相」的形成。由此可知,「戒相」從我們的惡行因緣訂定而有,「戒相」不是自己單獨産生的。戒相的製立,本在對治罪惡的行爲,倘若我們本身沒有造惡的舉動,也就沒有所謂「戒相」的限製。戒相對一個心地「本就清淨、自在」者來說,本是不存在的。一個心地已經純淨自在的佛弟子,絕對不會生出「我在持戒、他人不持戒、輕慢他人、高傲自持」的心態。有了這種執著「戒相」自以爲是傲慢心態,便會停留在貪瞋癡的煩惱境界中,表面上好象在持戒,其實戒心不淨,已經很久了。

  

  乙、深觀五蘊皆空破除著戒之心

  

   般若經論說:「若菩薩于罪、不罪不可得、是時名爲具足持戒波羅蜜。」

  

   所謂罪相或沒有罪相,並不是說現實可以看到的罪相或善相都不存在,而是當一個持戒者,深入諸法實相的禅觀中,當其慧眼顯發時,便會見到五蘊色身非常、非無常的真理。就在親證色本性空無自性的剎那間,恍然大悟罪性爲何不可得的道理。

  

   如果持戒者能經常閱讀般若經典如(金剛經、心經)並能深入經義,時常獨自在靜處依經作觀、思惟、禅修。久而久之,必能逐漸去除自己對「色、聲、香、味、觸、法」五蘊的執著心。當我們恍然大悟自己原來一直都置身于來去無蹤的人生大夢中執著、渡過時,便不會再對夢中的境界所顯現的「我是持戒者、他是破戒人等不實景像生出留戀、貪取之心。」而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是持戒人,不再執著喜見無罪人、持戒人、不樂見破戒人、造悪人之時,便證明我們已在禅觀中,斬斷內心的愛敬、驕傲、厭悪、輕慢之心,並且深刻的覺悟,一個學戒者雖然表相上不會犯戒,但是內心潛藏的愛敬、驕傲、厭勿、輕慢、分別之心影,正是造罪的因緣,而更加肯定──原來罪相、非罪相的起業因緣,本無定相。並不是說破戒者才具備造罪因緣,持戒者若內心不斷是非之,同樣具備了造罪因緣;學戒者以如此的「是非之心」持戒,初果不可證,「空觀」(見後續「十八空義」一文)不可得,佛道不可成,並且將自己對「戒法」的認識,一直停滯在著相的初步學習中。所以持戒者如果欲步入持戒波羅蜜的修學中,便必須對罪本性無定性的道理依般若經典所釋,多下功夫來學習、觀照了。

  

  (3)持戒入道次第

  

   當持戒者具備以上所說忍辱心、智慧心來覺照自己身心行爲,便能一步一步地與解脫道的修行次第相應。

  

   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二說:「佛法中因緣輾轉生果,所謂持戒清淨,其心不悔。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得如實智,得實智(如實知)故得厭心,得厭心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果報故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如是持戒爲諸善法根本。持戒清淨,能生長諸深禅定,實相智慧,八正道之初門,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緣。」

  

   由此可知,由持戒進入身心解脫,是有其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一定先由持戒來降伏身業惡行(律儀戒),再進入「心念」止惡的「心地戒行」;當一個人能夠因爲戒律的守持而達到內心不起犯戒的念頭,不會再有初學時被戒律束縛的苦惱與懊悔,這時戒行不持而持,身心自然呈現平靜、喜悅的顯相。以此和樂、舒暢、法喜的身心,來修禅定,才能製心一處,攝心修定。因爲心淨如鏡,才會有清明的智慧呈現可言。如果學戒者,不能由身戒引進心戒的行持,再由心戒的守持轉進到禅定的修學,則不可能有解脫智慧的生起。而解脫智慧的基礎,就是在于戒生定、由定生慧──這個出塵離欲的初步智慧心是否堅固!?

  

   如智度論卷八十說:「修禅定,除五欲樂,五欲樂除,故戒德清淨,煩惱雖未斷,已折伏故,不能生亂。」

  

   事實上,戒、定、慧叁學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沒有戒行,就不用談「正定」;沒有禅定做基礎,「心戒」便不能堅固;沒有智慧(觀照般若)來引導戒學與定學,容易偏入人天善果,就不會有解脫智慧的産生,所以「戒、定、慧」叁學修持,偏一不可,而不可只停留在某一學的執著上。

  

  7.爲何破戒之人不易得禅定?

  

   可以說,現在的人學戒,多半不是太固執,就是太方便,當然固執、有原則性,總是比太方便成爲隨便來得好,而且在今天的學佛環境裏,也是必須的,就因大多數的人,對于戒律學得太方便,當然常常會有犯戒的現象。

  

   而當學佛者違背了「殺、盜、淫、妄」任何一樣重大禁戒,他的心中一定自責不安,原本雜亂的俗心因破戒而變得更加汙穢,散亂心重,禅定當然不可得。並且學戒者當知,「戒攝身口,禅止亂心,戒爲檢粗,禅爲攝細。」禅定的階梯一定是建立在戒梯的基礎上。如果我們不斷「貪、瞋、癡、慢、疑、財、色、名、食、睡、殺、盜、淫、妄」等散亂業行而修禅定,光是欲界,就不可出,何況是入上界得禅定境界!?其所獲得的靜定效果,只是短暫的甯靜,絕對不會穩固,而且易得易失,報盡即滅,離佛家依出世正見而入的禅法遠矣。

  

   因此學戒者皆應醒悟、反省、面對、認識自己持戒的發心,到底有沒有以上所說的雜染心態?倘若自覺身、口不犯戒行,但「心念」卻仍在胡思亂想的渙散之中,便應依以上所說持戒入道次第來修學,才能真正鞏固持戒生禅定的意義。

  

  

  

  8.出家雖破戒,以戒因緣,未來可證果

  

   雖然基本上說,犯下重大禁戒之人不易修道成就,但是並不是絕對的,如雜阿含經卷叁十五,曾經記載說,世間衆生不知持戒及犯戒之人的根器差別,唯有如來能如實知持戒者與犯戒者未來的果報生處。例如經上說,有一人不修梵行,但是他一生「知足常樂」;有一人先修梵行,離欲清淨,不著香花,遠離凡鄙俗人,當二此人命終後,佛預記他們二人共同投生在一樣的善道中,又共同受生一處,同樣在後世中得證斯陀含果,生到兜率天上最後究竟脫離生死的苦邊,不再輪回生死。爲何一人修梵行,一人不修梵行,卻會同生一道,同一受生,同在後世了脫生死呢?這當然有其宿世修行的因緣。

  

   又如若有犯戒之人,能勤修定慧,如實證知心解脫、慧解脫,必能將自己所起「貪、瞋、癡」等罪障業行,滅盡無余,佛說此人勝進不退。

  

   這就說明了破戒之人只要肯誠心忏悔,勤修定慧,仍可得道的道理。縱然今世不能得道,亦可爲未來世證果做善因緣。

  

   如佛在世時,有一位叫做優缽羅華的比丘尼。這位比丘尼因精進修行,證得六種神通。于是運用宿命通自憶,前生未修道前,有一世曾經投生爲戲女,因此有機會戲穿比丘尼衣,逢場作戲,種下出家的善種;由此戲穿比丘尼衣的遠因,果真在迦葉佛出世時,發心出家。出家之後,因仗恃自己容貌端莊,又是貴族出生,瞧不起他人,因憍慢的緣故,而做出嚴重破戒的事情。死後墮落地獄,受苦無量,地獄罪畢,因余報所感,投生爲惡人,仍做出傷害人群的重大過失,又墮落地獄受苦…..。今生值遇釋迦牟尼佛出世,乃隨佛出家,在努力行持下,終于證得阿羅漢果,具足六種神通。

  

   由此得知,出家人在受戒之後,雖然破戒,但是以此「受戒」因緣,未來必可得道。相反的,一般俗家之人,雖然沒有犯下重大的過悪,但是因爲沒有種下聽聞正法,「求戒」、「受戒」的善根佛種,是不能得道的,縱然善事做的很多,遠不如出家受戒又破戒的求道僧尼們。

  

   又如佛在世時,有一位喝醉酒的婆羅門,來到佛的住處,求作比丘。佛便命阿難爲他剃頭,穿著袈裟。醉漢酒醒後,驚怪自己變成比丘,慌忙逃走。于是諸比丘請問佛說:「爲什麼要聽許這位喝醉酒的婆羅門出家呢!?」

  

   佛爲大衆釋疑說:「這位婆羅門在無量劫以來,從來沒有動過發心出家的念頭。今天因爲喝醉酒了,暫發出家微心,以此因緣未來必會正式出家,得證道果。」這亦是在說明只要有機會種下出家的一念善心,皆已爲自己來世播種出家修行的善因緣。

  

  9.甯舍生命不犯重戒

  

   雖然出家破戒,精進修持,仍可證果,但並不是鼓勵出家後可破戒。而是讓讀者明白法無定法、罪無定性的道理。我們看真正道心堅強的持戒者,是甯舍生命,不犯禁戒的。

  

   如在蘇陀蘇摩王經中曾經記述一位發大心利益衆生的菩薩行者。這位菩薩行者宿世因犯下罪惡,有一世曾轉生爲大力毒龍。但因前生曾經受學過佛法,生性不殺。有一天,這條毒龍守持一日戒,現身在一處林樹間學習出家法。因久坐思惟,身體疲懈,于是大意臥倒在樹林間,熟睡不醒。不久,忽然有獵人走來,以爲看見一條大蛇(龍法睡時形狀如蛇)。便以杖按住其頭,拿刀剝削其皮。

  

   毒龍于是驚醒,但是憶念到:「我正在受持一日戒法,佛說,當護戒舍身,舍一得萬報,不可反生瞋心,想要報複他。于是堅忍被人剝皮削肉的痛苦,並發慈悲心憐愍此人,一心持戒,不生悔意。血淋淋的皮肉被散撒在地上,頓時有許多小蟲爭先恐後的奪食他的身肉。毒龍仍然堅忍身痛,一心持戒。並且發誓說:「今天我爲了保全佛戒,而以身施蟲,未來成佛時,我發願要以法施度化這些蟲類,令他們都能求學佛道。」發此大願後,身幹命絕,因此悲願渡生功德所感,立即生到忉利天上繼續修行。

  

   又如凡是佛弟子都應聽過一則護戒舍身的故事:如有兩個比丘,爲了見佛聞法,路經一處沙漠地帶,二人正在口渴難忍之際,忽見有一座水池,但水裏充滿了小蟲,一位比丘思惟,如果我現在不喝水,必不能走完全程,見到佛陀,于是掬水暢飲。另一位比丘見水池中有小蟲,不忍枉傷蟲類性命,于是就地渴死,死後因舍身護生、護戒的慈悲心所感,當下投生欲界天上去了。

  

   這兩則故事,即是開示我們真正發菩提心、持戒心的佛弟子,一定能深切地體認,只要一世勤苦的持戒、修行,就能換取未來永遠的春天,掃除層層積習在我們八識心田中的殺、盜、淫、妄等障道因緣;而堅持禁戒,在任何善惡因緣現前下,確實做到甯舍身命,不犯重戒的諸佛遺教,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自持行爲」。亦正說明了「出世解脫戒」的難以修學。大家可以扪心自問:當你真正碰到「身、戒不能兩全」的時候,你會選擇舍身護戒的行爲,還是選擇甯舍禁戒、殺生害命、理所當然的自衛行動呢?

  

  

  

  

《佛教「學戒」的意義 戒有世間戒與出世間戒之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