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飲酒戒
甲、何謂飲酒罪?
依戒經說:「有二種酒:一是谷酒,一是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花果,或用種種藥草、藥種、雜作酒,而産生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爲酒。若優婆塞嘗酒入咽者,亦名爲飲,犯罪。若飲谷酒,嘗酒入咽者,亦犯罪;若飲酢酒,隨嘗入咽喉者,亦犯罪;若飲甜酒,隨嘗入咽喉者,亦犯罪;若吃曲能醉者,隨嘗入咽喉者,亦犯罪;若吃酒糟(俗稱甜酒釀),隨嘗入咽者,亦犯罪;若飲酒澱,隨嘗入咽者,亦犯罪;若飲類似酒物之飲料,有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嘗入咽者,亦犯罪。」
由此可知,凡是喝了用谷物釀成的酒──谷酒、水果釀成的酒──果酒、藥物釀成的酒──藥酒、樹木的根、莖、種、花、葉、果釀成的酒──木酒等等,能令你産生心神散亂、行爲放逸,妨礙你學佛、修行、儀表的酒類,就叫做飲酒罪。
嗜酒之人,一聞酒的煙、味,酒性即興,不能控製續發行爲,故嚴格來說,連酒味亦應禁止嗅聞乃至喝了類似酒類的産品,如酒糟(甜酒釀)…..等,能令飲者喝了「神智不清」,亦犯酒戒。事實上,除了酒物,凡是能令人産生心神不甯、防礙修行的「亂性物品(如香煙等),都不得使用。」
乙、不飲酒戒的來源
爲何佛製酒類爲禁品,亦列爲戒條之一。這當然是有其源由的。如戒經說:「佛在世時,當時有一位長老比丘莎伽陀,用神通降伏了一條專門在村莊作怪的惡龍,而受到民衆的愛戴。那時有一位貧女,因爲敬信長老降龍的美德,而用類似酒類的食物給長者吃。不料長者食後,離去不久,便醉倒在地,衣物狼藉,熟睡不覺。當時阿難隨侍佛陀從彼處經過,見到這種情形,佛便集僧開示說:『聖人飲酒,尚有如此威儀失態的過失,何況是凡夫俗子!?而且凡夫在酒醉後,會犯下失言、誤事、偷盜、殺人、奸淫等重大過失』。所以從今天開始,凡是已經皈依叁寶的佛弟子,都不得飲酒,乃至僅是一滴如小草根沾上朝露的雨滴,都不能飲。」
這是佛最初製酒戒的原因。
丙、飲酒不犯戒的情形
如果你喝了只有酒色的飲料,或者其他的食品,而沒有酒的香氣及酒的味道,就不犯酒戒(以此類推)。
丁、飲酒的來世因果
大部分的人在酒醉後,會犯下種種的重大過失,而致使來世墮落地獄,受其酒過之報。未來投生爲人,所生之處,亦會經常有機緣令你心智昏沈,身心不全,遠離佛道。故凡是佛弟子皆應在有先見之明──「因中見果」的情況下,謹遵佛戒,不得飲酒。
4.結論
由此可知,學習五戒的根本意義,不僅是在「戒身」,進一步在「戒心」;因心念的啓動,才會付諸行動,造下身、口不淨的行爲;尤其學菩薩持「心地戒」,更要在持戒時,深入「心戒」的學習,才能與菩薩的持戒法門相應。
事實上,以上所說的每一條戒,對現代的佛弟子來說,在很多環境下,都不易點滴不漏的守持,當知這是大家的「業障」,不能因不易守持,而不受戒。受了戒之後,每天誦戒,自然有「警惕」與「學習」及「督導」的作用;比沒有受戒者,更能做到防非止惡、清淨身心的效果。
我們看世間之人行善容易,持戒困難。在家居士修福容易,而對于清淨身業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清淨口業的不妄語以及清淨身、口業的不飲酒等五戒,因人事、環境、習氣因素,卻很難盡行如法。不能守持五戒,縱然廣修布施福德,難保來世仍能獲得人身;縱得人身,雖生富貴之家,也有六根不全、短命夭折的危險。
事實上,皈依等同持戒,皈依與持戒是一體的。皈依而不持戒,便代表「你不懂皈依叁寶的意義」,只是身皈依而心未皈依,身學佛而心未入道,尚未真正踏入佛門。
依優婆塞戒經卷叁說:「居士求戒,若不能一次盡持五戒,可一戒一戒的向戒師求授,直到自認五戒能如法守持時,再盡受五戒,終身奉行,進而發願如諸佛因地修行時,受持八關齋戒,誓願以此『持戒心』,速斷煩惱,速成佛道,必感來世行菩薩道時,六根具足,身心健全。」
而且一般而言,五戒是終身受持的戒法。八關齋戒在家居士守持不易,故先鼓勵居士在六齋日(鬼神特別作亂有勢時)發心行持八關齋戒(見天地本起經)。
如經上說:「若無大心,雖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持戒也。」
這即是鼓勵居士應該常常發心于佛七道場一日一夜向戒師求授八齋戒(或者先自己在家裏學持八戒)。倘若居士果真能于一日一夜持八戒時,如諸佛「發成佛心」,種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享受、不放逸、不貪食美味(過午不食)」等步入佛道、解脫道的八種持戒之法,雖然尚未受持五戒,但是已經爲自己創造了長遠佛道上清淨身、口、意叁業的遠因,若再發心求授五戒,更證明你在學佛間,有在「行」的上面「用心」,離本願所說「在聽聞佛名間,就能于生生世世的行菩薩道的過程中,獲得六根具足、身心健全的果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