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受持菩薩優婆塞戒的基礎
尤其我們凡夫欲學菩薩行者,在多生累劫的利生道上,不失人身,六根具足,「持戒」的基礎──五戒是否能守持得很好,是相當不容易的,爲什麼呢?
如《戒經》卷叁說:「優婆塞戒極爲甚難。若皈依佛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自在天等;若皈依法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典籍;若皈依僧已,甯舍身命,終不依于外道邪衆。」
又說:「若人皈依于叁寶者,是人則爲施諸衆生無怖畏已,若人能施無怖畏者,是人則得優婆塞戒,乃至成佛。」
這是開示我們要做一個真正名副其實與佛道相應的初發心的佛弟子,除了對天人、神鬼、外道典籍、外道行者「敬而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用開闊自己心量的發心來持五戒。
當自己尚未持五戒前,就已經具備對衆生「無畏施」的發心與行爲時,用這種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慈悲心守持五戒,才能真正稱爲進入優婆塞戒的受學。按一般佛弟子對五戒內容的認識,是極其浮面的。因爲在很多情況下,自己已經犯了戒,造下來世六根不全的引因,猶不自知。
事實上,要將五戒俢學得好,就必須詳細了解五戒中許多需要注意的細微反省問題,才能明白爲何要持戒的前因後果。現在就依《戒經》的重點內容來爲讀者分辨如何持五戒,才能與菩薩受持五戒──心地戒的發心相應,獲得生生世世六根具足、自主、自在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