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P6

  ..續本文上一頁

  佛法所說的「罪相滅除」,乃是借著善知識引導修行的力量,拔除內心造罪潛藏的「陰影」、「罪惡感」,讓你汙穢的心靈,憑借各種修身養性的力量洗煉清淨,而使隱藏在內心的「罪惡影像」,達到「轉暗爲明」、「轉憂爲喜」、「心開意解」的程度。也就是前述經文所說:「當禮忏者用前釋七種心,至誠發露忏悔、修持,達到身心寂靜、無谄、無障的程度時,便是惡滅善生,內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時刻來臨了。」

  「按經上說,比丘等犯四重禁時,當對八位清淨比丘發露所犯罪業,忏悔、改過,用意大致與此同,一方面是僧團紀律及整體形像問題,另一方面是當比丘、比丘尼等犯下殺、盜、淫、妄等四重禁後,其身心磁場必然産生陰暗、黑暗…之相,令無形的鬼神、善神不喜見聞,而影響現世衆生及無形的鬼神<初學佛者>對佛法的信心,甚至因此退失學佛的信願…,而因此犯下叁惡道的果報乃至地獄重罪而不自知。」

  所以當受過戒的四衆弟子,若是犯下殺、盜、淫、妄等重大禁戒,更應在佛前依大乘經典所說諸禮忏之法,如<慈悲叁昧水忏>等禮忏之法,至誠發露忏悔、精進念佛,當達到如以下所說滅除罪相的方法及證明罪相已滅的征兆,而令身心達到寂靜、無谄、無障的程度時,便是惡滅善生,內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時刻來臨了(按誹謗大乘佛法非佛說者,因此斷人佛種慧命等同重大殺生重罪)。

  可以說,除了真實菩薩行者及了脫生死、回小向大的阿羅漢正在十方世界行菩薩道,力行利生、轉緣、了緣的曆程外,任何一個有情衆生,其心識田中,都從無始以來積集了無量無邊的罪惡陰影尚未除滅。如果凡夫學佛者,以爲自己今生沒有「罪惡的陰影」,就不用修學「轉業與轉境」的滅罪修行的方法,那就應當重新反省自己對佛法的認識及禮忏滅罪的意義了。

  3.除罪相的方法及證明罪相已滅的征兆

  依《佛名經》所說,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已經覺悟欲求佛道,應當先正心誠意,反省、改悔過去世中及現在世中因「殺、盜、淫、妄」所犯未來無量生死重罪而造成的今生及來世的種種逆緣現前。便應在佛前晝夜以前述七種忏悔心及四種滅罪觀想法,發露、改過、修習,並且稱念佛名,至誠禮忏,求佛攝受、證明從今日開始,誓隨佛學,誓不犯過。更應明白,一佛名號張顯萬佛德行,禮拜一佛即是敬禮諸佛。又以彌陀及觀音與此界衆生最爲有緣,故以稱念、禮拜彌陀或觀音爲受學本師;如此晝夜至心改過、念佛、發願、拜佛滿四十九日,長期隱藏在內心的「黑暗陰影、疙瘩」,便會隨著你痛哭流涕的盡心禮忏、傾訴,而逐漸轉換、淨化。當你內心因此禮忏、發願、修行的誠意所感而令身心日夜達到唯有「寂靜、慈悲」的清淨心境顯露時,代表著你與諸佛菩薩的本願度生悲心相應,此刻一定會有光明顯相。當光明顯相時,表示你內心「黑暗的罪相已轉」,亦即印證「經」上所說的「是人清淨時,當有相現」的道理。

  罪相已轉的道理,又可從幾方面來證明:

  1.禮忏者在清醒時,或者在睡夢中,會見到彌陀(以彌陀爲代表)爲其記莂說:垢心已轉,罪相已滅。

  2.或者看見菩薩(以觀音爲例)與其記莂說:因你至誠禮忏、修行,罪相已轉,垢心已滅。如果畢生保持這種「悔悟、清淨、發大願、大行」的心態去做,死後一定能受到彌陀的攝持,往生淨土世界(以極樂世界爲代表),隨佛修行。

  3.或者見觀音菩薩(以觀音爲代表)爲其摩頂,告示:罪相已滅。

  4.或者見到自己進入清淨的大法會中,與衆同座,聽佛說法。

  5.或者看見自己升座法會之中,爲大衆說法。

  6.或者見到無數聖衆僧及淨行比丘,將往諸佛世界,恭聞法要……。

  倘若禮忏四十九日,未見好相現前,代表你不夠至誠懇切,或者散亂心重,或者不得要領,便應一年、二年……一直照著前述的七種忏悔心與四種滅罪觀想法,或依「慈悲叁昧水忏法」,在行、住、坐、臥間觀想、反省、改過、稱名、拜佛下去,直到你覺照出「罪相已轉,垢心已滅,心光現前」爲止。

  正當你垢心滅除、光明顯相之際,當下回向淨土,必能應驗往生信願,一世超生極樂矣!

  

  (十一)禮忏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佛名經》又說,當禮忏者至誠忏悔無始以來因貪、瞋、癡、慢、疑所造殺、盜、淫、妄等無邊罪業後,應當承此忏悔叁毒罪障所生善心,發願回向說(即在禮佛、忏悔後,發願說):願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樣保持這顆忏悔、發願,隨佛修行的心,愛水就此幹枯,瞋火從此淡化,貪慢積習減輕……,誓願學諸佛一樣,廣度衆生修學聖人所行八正道、叁十七助道品;誓願斷盡無明根源,精進不息地向涅槃聖道前進……誓修菩薩行願,誓修菩薩十波羅蜜……,誓成無上佛道,誓度無盡衆生……。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施一切衆生,願一切衆生均能和我一樣生生世世力行忏悔、滅罪、發菩薩成佛行願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叁也說,願以禮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親近諸佛,常聞佛說法……,遠離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一切世界諸衆生,悉皆離苦得快樂……,願得常生富貴家,勇健聰明多智慧……,諸根清淨身圓滿,殊勝功德皆成就……,願此勝業常增長,速證無上大菩提……。」

  由此可知,禮忏最終的目的,在于回向發願。回向發願的作用,便是爲了念念加重禮忏者向道的力量,使其借著忏罪「善心」的生起,而生生世世在其回向發願的堅固意念中行進。並且唯有生生世世在禮忏的發願意念中,往修行道上前進,才能徹底達到轉變無始垢心成清淨道心,滅除罪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徹底與這第叁十七願——「在聽聞彌陀聖名,發出至誠改悔心向彌陀禮忏時,同時啓發歡喜、堅固的回向大願—朝向菩薩成佛大道前進」的本願相應。這才是敬禮彌陀的正途。

  倘若不從聞名、禮佛的過程中,透過忏罪、反省、觀心、發願、修行……循次漸進的實踐曆程,終不能踏上彌陀這第叁十七「聞名、修菩薩行」的接引大願正途。若不能踏上彌陀最初的成佛道路,基本的成佛入門的基礎沒有紮穩,如何能將我們的身心引進以下菩薩修行次第的行願中呢?!(乃指「菩薩修行次第」一書)

  

  (十二)淨行者與忏悔者應該先發七種禮忏心再拜佛、念佛

  而且本篇所述禮忏法門由淺入深的學習成佛之道的約略過程,正是任何一個學發最初菩提心來念佛之人,應該發出的最重要的修學內容。任何一個禮忏者及念佛者,皆應當在拜佛、念佛前,先虔誠合掌,用最至誠懇切的心來學習與佛道相應的菩提悲願心稱念以下所說發願文:

  我要從現在開始:

  每日發出慚愧做錯事情的悔悟心,

  每日發出恐怖墮落惡道的警惕心,

  每日發出出離生死苦海的向道心,

  每日發出成就無上菩提的菩提心,

  每日啓開怨親平等的普渡衆生心,

  每日發出感懷諸佛說法之恩的報恩心,

  每日發出罪性本空的滅除罪相心來忏悔無始以來的一切業障。

  願我生生世世皆能保持這顆忏悔、發願、隨佛修行的心。愛水就此幹枯,瞋火從此淡化,貪慢積習減輕,誓願學諸佛一樣廣度衆生修學聖人所行八正道、叁十七助道品,誓願斷盡無明根源,精進不習地向涅槃聖道前進,誓修菩薩行願,誓修菩薩十波羅蜜,誓成無上佛道,誓度無盡衆生。

  願以禮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親近諸佛,常聞佛法說,遠離一切不善因,恒得修習真妙法,一切世界諸衆生,悉皆離苦得快樂,願得常生富貴家,勇健聰明多智慧,諸根清淨身圓滿,殊勝功德皆成就,願此勝業常增長,速證無上大菩提……,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向佛道,願我生生世世,力行忏悔、滅罪、發菩薩成佛行願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或雲:並將此禮忏所發清淨大願,回向西方極樂世界,願于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如入禅定。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一剎那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華開見佛,聽佛說法,了脫生死,六通具足,供養十方無量諸佛,廣修諸佛成佛行願,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徧十方剎,普渡衆生,共證佛道。

  任何一個禮忏者及念佛者,若能在念佛前,至誠懇切的依以上所說七種忏悔心虔誠的發出忏悔、修行、救度衆生的成佛悲願行,只要終身念佛不斷,一定仗著與阿彌陀佛相應的悲願力,往生淨土,萬無一失,勉之!行之!

  

《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 禮忏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