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禮忏法門啓開-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
1.爲什麼說禮忏是最初布施相?
2.爲何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
3.凡夫發隨喜功德心與菩薩發隨喜回向心有何不同?
4.菩薩發隨喜功德心爲何勝過二乘行者所修布施功德?
5.如何分辨自己所發隨喜功德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二乘道上行?
(叁)由禮忏法門啓開──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
1.爲什麼說禮忏是最初布施相?
按『大智度論』卷十二說:「施有叁種:第一、物施。第二、供養恭敬施。叁、法施。」
此叁十七願所說的「聞名、敬禮彌陀」就是這裏所說的第二種「供養恭敬施」。
怎麼說呢?我們看『智度論』卷六十一說:「菩薩禮佛有叁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回向品,叁者勸請諸佛品。」
卷七也說:「菩薩法晝叁時、夜叁時,常行叁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去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于十方現在佛前忏悔,願令滅除,不複更作,中、暮夜亦如是。二者念十方叁世諸佛所行功徳及弟子衆所有功德,隨喜勸助。叁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轉*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叁事,功德轉近得成。」
由此說明了一個初發成佛道心的菩薩行者,必須日日「晝叁時、夜叁時」,常做叁種事,以增強自己的求道心。其中之一就是每天從早到晚,至誠懇切的頂禮十方佛,向諸佛忏悔無始以來因身口意惡業所作無量生死重罪,誓不更犯,誓求佛道。
如此借著恭敬禮忏、贊佛、繞佛、供佛、迎佛…..的作用,培養清淨向佛的信心,而達到未來聞法、入法、修菩薩行的目的。
也就是「經上」解釋的「恭敬施者,信心清淨,恭敬禮拜,將送迎逆讃繞供養,如是等種種名爲恭敬施。」
這是「經上」稱敬禮諸佛爲恭敬施的主要原因。因禮佛忏悔者,盡心吐露罪過,施舍罪惡達到某種悔悟程度時,一經善知識指點,便能生出對佛法僧叁寶堅定的修學心,走向學法的行列。而學佛修行,第一步要明六度,六度之初爲「學布施」。並且唯有以清淨心布施叁寶,才能獲得清凈的福德果報。禮忏正是培養清凈信心施的前方便。再則禮忏者在吐露罪過,施舍罪惡時,本身就是一種布施相。誠如『智度論』卷二所說:「有叁事因緣能生布施心:第一、對佛法僧叁寶信心清凈者,第二、樂于財施者,第叁、樂于福心善報者。」
所以說禮忏是成就最初恭敬布施相的入門基礎,而最初布施相,即是最初菩薩行,因此說禮忏也是最初菩薩行的前方便。
2.爲何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
任何人、天凡夫學習菩薩修學佛道的第一步,依「大乘經論」說,一定是從禮忏法門入門。不論行事忏或者進入理忏的學習階段,都不代表宿世已造罪業,來世不用受報。但是借著恭敬拜佛、贊佛、繞佛、供佛、迎佛…..等禮忏的作用,卻能從此淨化心靈,爲自己未來學佛的道路點燃一盞黎明的曙光,奠定未來學法、修菩薩行的良好基礎。
不經過禮忏法門,末法世界中的凡夫是很難將這顆妄動的心調伏;妄動之心不能降伏,前述七種忏悔心根本發不出來;七種忏悔心不能啓發,如何能進一步開啓諸佛教誡的;在禮忏時,要虔誠地學菩薩發出贊歎一切衆生所做自利、利他的隨喜功德心呢?
若是經過禮忏法門的修學,卻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學著發「隨喜功德心」,代表我們汙穢的凡夫心,尚未轉換成清凈的向道心,故隨喜功德心,仍然與「你、我」無關。隨喜功德心不能顯發,便代表我們平素隨緣布施的「發心」尚未啓開;這即說明了: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我們看:一般人教他親手布施,不論多寡,這是誰都可以做到的。但是看見別人才華、智慧、事業、權勢及勤做功德比自己強時,你會沒有不是滋味的感覺嗎!?如果沒有,代表你具有清心寡欲的美德。一般人遇此情形,一定會心生嫉妒,甚至蓄意破壞。然而既然自許是一個佛弟子,便應當踏上學佛的第一步,從調整自己不好的習氣開始學習:試著在各種能令我們心生嫉妒…..的場合下,將狹小的心量打開──看到別人發心布施時,學著在內心默禱,隨喜贊歎他!看見別人爲續佛慧命、不辭勞苦的弘法、辦道時,發出真誠的隨喜功德心,贊美他!見到別人精進念佛、禅修時,更要發出隨喜功德心,贊譽他,向他學習!
自己因爲能力不足,又不能發心爲法奉獻,學發「隨喜功德心」,正是爲自己製造與長久黑暗、狹隘的心靈掙戰的機會!當海闊天空的心量,正一縷一絲地在自己的心湖中顯現時,才是真正學佛入門的開始。暮然回首,前塵俗心,與俗人何異呢?若是經常口蜜腹劍,笑裏藏刀的贊歎別人,陰沈、狹小的心性不改,正顯露我們在學佛的路上一定錯用心,有開倒車的危險。
3.凡夫發隨喜功德心與菩薩發隨喜回向心有何不同?
凡夫學發隨喜功德心的回向力量與一個菩薩行者所發隨喜功德心的回向力量相比,當然有很大的差別。如『智度論』卷六十一說:「菩薩但以心隨喜,則勝聲聞、辟支佛、一切衆生布施等及諸無漏功徳,何況華香供養經卷等。」
『智論』所指的菩薩行者,乃是久發大心、行大願的大菩薩,獲得菩薩叁昧力後,才能一念隨喜,功德即勝二乘。
凡夫衆生發隨喜功德,僅止于周遭所見人事景物而發心。菩薩發隨喜功德心,心量廣大,利益之心,遍及十方宇宙世界的一切衆生。然而不經過凡夫階段多生累劫一點一滴地在投生之處所見聞的景物學菩薩發隨喜功德心,便不能彙聚成菩薩廣大的一念隨喜功德力量!
初發心菩薩是如何學發隨喜功德心呢?『智度論』卷二十八解釋初發菩薩隨喜功德心的意義說:「當有人作功德時,見者心隨歡喜、贊言:善哉!在娑婆無常世界中,衆生爲癡暗所蔽,此人能弘大心,修此福德,我乃歡喜贊歎。就如種種妙香,一人賣一人買,傍人在邊,亦得香氣,于香無損,二主無失。如是有人行施,有人受者,有人在邊隨喜功德,俱徳二主不失。如是相,名爲隨喜。」
卷六十一又說:「隨喜福徳者,不勞身口業作諸功徳,但以心方便,見他修福,隨而歡喜,作是憶念:一切衆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爲殊勝;若離福德人,與畜生同行叁事,叁事者:淫欲、飲食、戰鬪。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衆生所得尊重、愛敬。」
又說:「福德有二種樂因緣: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出世間者,諸無漏法雖無福報,能生福徳,故名福徳。是故有漏、無漏,通名福徳。複次,福德是菩薩摩诃薩根本,能滿所願,一切聖人所贊歎,無智人所毀呰,智人所行處,無智人所遠離。是福德因緣故,作人王、轉輪聖王、天王、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世尊。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畏、一切種智、自在無礙,皆從福德中生。如是等種種福德,得正見故隨而歡喜。」
又說:「菩薩爲何看見衆生修福時,能心生隨喜?因菩薩自念:我發大悲心求佛道,應與一切衆生安穩樂,而衆生能自行福徳,所以心生歡喜。又一切衆生行善與我心行善相似,是我同伴、法侶,所以隨喜。」
「經上」說明菩薩之所以能發隨喜功德心,是因爲他已經成就堅固的成佛道心,一心向道,心地清淨,因此能在菩薩道上力行隨喜回向心而沒有一點困難。然而站在凡夫的立場學發隨喜功德心,便是難上加難了。問題就出在「心念的雜亂昏暗」上。不能轉化汙穢、渾濁的凡夫心,隨喜功德心根本發不出來,不能堅固。菩薩因多劫以來,深修定慧,心念瑩凈,一念隨喜,便得福德無量。凡夫衆生念念混淆,一念隨喜,濁念又生,宛如一滴清水融入巨墨中顯不出它的份量。然而碎布能織成彩衣,水滴能彙成河流,只要我們發長遠心,隨喜利
益衆生,經常保持這顆隨喜功德心不斷,便已經爲自己未來的菩薩道上鋪下一條通往晨晞的光明天日了!
4.菩薩發隨喜功德心爲何勝過二乘行者所修布施功德?
一個發成佛大願的大菩薩行者,不僅對衆生發隨喜贊歎心,就是看見二乘行者中之布施者,亦隨喜贊歎。其心量廣大,包容十方世界一切出世間修道者。就如「論上」所說:「聲聞、辟之佛行布施時,大菩薩于傍見之,一心憶念隨喜,贊言:善哉!以此隨喜福德,回向佛道,爲度一切衆生故;以此隨喜福德,爲得無量佛法故。大菩薩以此二種功徳,過求聲聞、辟支佛人所行布施上。大菩薩以諸法實相智慧心隨喜故,過求聲聞、辟支佛人布施上。大菩薩以隨喜心,生福德果報,回向、供養叁世十方諸佛,遠聲聞、辟支佛布施上。」
由此清晰的明白,大菩薩發隨喜功德心,勝過二乘行者所修布施福德,有數點理由:(1)以隨喜功德,一心回向佛道,爲度一切衆生,(2)以隨喜功德,一心回向法界,爲求一切佛法,(3)修實相智慧法,一心行無相隨喜回向,契證心地法門,(4)以隨喜功德,一心回向、供養叁世諸佛。
大菩薩因發長遠心,行隨喜回向,勤求佛道,悲願宏深,爲二乘行出世之福德果報所不及,故菩薩一念隨喜,所得長遠利益衆生之福德果報勝過二乘。
二乘修隨喜功德,雖施及一切衆生,但不及大菩薩行者發心之廣大,遍及十方世界無量衆生。如『摩诃般若經文』說:「聲聞、辟支佛雖能贊歎一切衆生,如見衆生布施、持戒、修定時,心生隨喜,…..。大菩薩隨喜福德,回向佛道,持是功德,爲調一切衆生,爲淨一切衆生,爲度一切衆生故,起隨喜功德心。」
『增一阿含經』卷七解釋二乘行者敬禮諸佛的目的說:「有此二法,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雲何爲二:一爲智慧,二爲滅盡,是謂比丘內自思惟,專精一意,當禮如來。」
由此可知,一分二乘行者在禮佛時,一心思惟的是:如何獲得滅盡煩惱的解脫智慧,依之而修,故能了脫生死。
菩薩禮佛時,一心憶念十方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功徳,生隨喜贊歎、學習之心。當經過禮忏的力量,使初學菩薩達到心無雜慮時,便能一心以無畏、無惱之誠,踏出修學佛道的第一步──學發隨喜功德心,以爲修六度行之前導。
若菩薩修隨喜功德時,不能將所發贊歎心,用無所得心,回向佛道,是不能勝過二乘所修隨喜功德心的。而以一個已經深得智慧方便的大菩薩行者,只要其一念生默然隨喜功德心,都會勝過二乘所修隨喜功德。
5.如何分辨自己所發隨喜功德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二乘道上行?
如何證明自己是菩薩行者抑是二乘行者或者根本就是個道道地地的庸俗凡夫,只要在禮佛時反省:「我是用那種『心思』學發隨喜功德心?」便能清楚的分辨自己所發隨喜功德的「回向心」是在成佛道上行?或者在解脫道上行?或者只是在凡夫道上行罷了!
如果選擇成佛的道路,做爲生生世世修行的指南,就應從現在開始,在禮忏間,試著發隨喜贊歎衆生的功德心,再將這顆隨喜功德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當看見衆生布施、修行、弘法、辦道及廣作利益大衆的慈善種種事業時,用最赤誠、清淨、不貪、不瞋、不癡的純善心地,來贊歎他!並將所發隨喜福德,以不貪、不著的清淨心,回向佛道。當隨喜功德的回向次數增加至令我們的心地念念清凈時,便能將此隨喜福德的清淨心,念念串連起來,延展至遙遠的菩薩道上,永不退失。
當你發願,從今生起,掌握每一次的隨喜功德時,你將會發現:自己的心鏡中,正在亮起無邊的風月,象征著我們的慧命之光正在點燃!而與彌陀此「禮佛、忏悔」,學菩薩隨喜功德的本願修持發心相應。
任何人都清楚,未來的因緣變化太大太無常,能夠把握現在即時學發隨喜功德心,便是最有智慧的學佛者。任何人亦明白,今生的經濟不寬裕,就證明我們前世一定是不發廣大心的修福者。覺悟了貧富果報,是自作自受的結果,你難道不想未來的菩薩道上或者是轉世的修行道上,甚至凡夫生生世世的生計道上,多修積一點福德資糧嗎?
而且唯有從學習禮忏法門間,將隨喜功德心的基礎奠定好了,才能穩當的進入布施波羅蜜的修學而不退縮。
以下便進入「圓滿布施之道」的說明。
《由禮忏法門啓開-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