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禮忏願(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本願表達的意義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1.大善根之人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啓發學佛道心
2. 諸佛名號難聞難信
3.佛隨衆生因緣偏贊某佛名號
4.同名諸佛無量無盡
5.聞佛名是不墮惡道之因
6.諸佛名號功德平等
五、人天禮忏願
本願表達的意義
法藏比丘說:「當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中,。如果在禮凡是聽到我成佛名號的諸天、人民,都能夠塑造我成佛的形像,發出想要瞻仰、膜拜的信心,用最誠意的敬禮──五體投地,頂禮、忏悔拜佛像時,不能心生歡喜,進一步啓發誠信樂意修學菩薩利益衆生的大悲行願的話,我便不能圓滿成就佛道。」
本願正是在說明,十方世界與彌陀有緣的衆生,在聽聞彌陀名號時,都能發出最恭敬、赤誠、歡喜、信樂、忏悔的心,來頂禮彌陀,學習彌陀踏上最初利益衆生的菩薩度生行願。而從本願的發出具體行動的學佛、禮佛、忏悔、發願修菩薩行的曆程中,延展開後面十一個有關聽聞佛名由淺入深的修行大願。因此本願對末法學佛者來講,是步入後續「六度波羅蜜」的學習大願非常重要的築基修行問題。彌陀最初因地學佛修行,也是從力行這個大願,而開始實踐成佛築基的工作,可以說,本願是進入修學後續布施等六度波羅蜜大願的前方便。所以如何在生生世世皈依、信佛、學法、閱經、禅定的修持間,奠定堅固的學佛、禮忏、發願、修行的正確方向及觀念,才能在步步前進中,與諸佛初步修學六度波羅蜜的成佛本願相應,成爲一個佛弟子及所有的彌陀信仰者,最應用心、注意、選擇的問題。
本願將依此分成叁個重點來做說明: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二)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叁)由禮忏法門啓開──發隨喜功德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
1.大善根之人才能在聽聞佛名時啓發學佛道心
賢劫千佛中的每一尊佛,在過去最初修行時的因緣,皆各各不同。但是每一尊佛皆是在聽聞佛名後,才發出見佛、贊佛、供佛、聞法之心,成就最初的發心學佛、成佛因緣(『賢劫經』卷八),這是不可忽略的事實。
如經中說:「…..師子如來過去在聽聞『晃昱佛』出世,而發心見佛,以五吋五納衣供佛…..,從是以來,行菩薩法,直到成佛。『光焰如來』過去在『無量光佛』出世之時,發心見佛,以明月珠供佛.....,初發學佛道心。」
『千佛因緣經』也說:「婆娑世界以前,曾經有大莊嚴世界出現,劫名大寶。有『寶燈焰王佛』出世應緣度衆。那時『毗婆屍佛』、『屍棄佛』與賢劫千佛皆在初發心修行階段。『毗婆屍佛』生爲一國大王,名叫光德;『屍棄佛』隨『寶燈焰王佛』出家,叫做善稱比丘,千佛受生爲一千名童子。當時一千名童子因見善稱比丘禮拜佛像,莊嚴無比,而詢問佛名。在聽其解釋佛法僧叁寶的學習因緣後,而發歡喜信佛之心。于是個個于佛像前,發大誓願說:願我從現在開始學習『寶燈焰王佛』的修行之法直至成佛…..。」
這僅是『賢劫千佛』由最初聞佛名、見佛像、親近佛,發心學佛修行的片段經文而已。于此,我們必須了解,「經上」所謂最初發出成佛之心,已經是一個佛弟子在過去生中,積集了無數的善行福德因緣,才能遇佛出世,聽聞佛名,發出學佛、成佛的堅固道心的,不是我們現在凡夫俗子所說的初發皈依、信佛、學佛之心所能相比的。
2.諸佛名號難聞難信
如『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說:「貪淫瞋恚惑亂造惡之人,宿無善根,縱聞佛名,不能生信。」
今天娑婆世界的衆生,正處于劫亂鬥戰之際,全球六七十億人,聽聞佛名,能信能解者,究屬少數。聞彌陀名,能念佛號者,更是稀有!何況能生淨土,千萬人中,難得其一!
『賢劫經』卷八及『佛名經』卷十九又說:「賢劫以前,劫號名爲『莊嚴』,在『莊嚴劫』的末後九十一劫中,有一尊佛出世,名號『毗婆屍佛』,中間又經過六十劫……,無佛出世,六十劫過後,有佛出世,名號『屍棄佛』,同劫中,又有『毗舍浮佛』出世度衆。自此以後,經過無量無邊的劫數……,無佛出世。『莊嚴劫』過後,有劫號名爲『賢劫』,賢劫中有千佛出世說法。賢劫千佛出世後,六十五劫當中無佛出世,而後有劫號名爲『大稱』,中間有佛出世說法。『大稱劫』過後,中間經過八十劫……,皆無佛出世度衆。然後有劫號名爲『星宿』,有無數諸佛出世說法。『星宿劫』過後,中間經過叁百劫……,均無佛出世,佛法斷絕,衆生無依。然後有劫號名爲『清淨光』(淨光劫)…..。」
由經上得知,在過去、現在、未來許多有衆生居住世界的劫數之中,均無佛出世,不遇佛法,不聞佛名,處在動蕩鬥亂,淪落惡道的時代。娑婆世界的衆生今天雖處亂世,猶幸能聞佛名,殊爲不易,故應珍惜聞名、念佛因緣,不可蹉跎歲月,失去難得學佛、念佛、往生的機會。
何種根器的人,聽聞佛名,能信能持?『寶網經』、『佛名經』、『十方千五百佛名經』皆說:「若有衆生見聞佛名能生信、贊佛、供養、念佛者,當知前世已曾供養無數諸佛,今生才能得聞佛名,歡喜贊佛、禮佛、憶佛。」
『稱揚諸佛功德經』更說明了誹謗佛名的罪行:「若有衆生聽聞佛名,不能生信,謗佛誹經,破壞佛教。造此惡行,當墮地獄,無邊劫數,受地獄苦。地獄罪畢,所生之處,常受聾痖之報,六根不具,愚瞋癫狂…..。」
由此證明,今生在見聞佛名下,知道禮佛、贊佛、持佛名號者,均是宿世供養過佛,與無量諸佛有緣的佛弟子。如何持續宿世聞名、學佛、念佛的善根,往生淨土,親近諸佛,是一個學佛者應當時時把握反省、警惕的問題。
3.佛隨衆生因緣偏贊某佛名號
釋迦牟尼佛因彌陀與娑婆世界衆生宿世法緣深厚,故獨贊彌陀淨土功德殊勝,勸生西方淨土。又對他方世界與他方佛宿緣深厚的衆生,偏贊某佛淨土功德殊勝,勸持名號,求生淨土。這在『稱揚諸佛功德經』、『寶網經』、『千佛因緣經』、『賢劫經』…..等中都有說明。
4.同名諸佛無量無盡
『佛名經』卷十七雲:「『釋迦牟尼佛』曾親自爲弟子解釋說:過去有無盡恒河沙數的諸佛,與我同名『釋迦牟尼』,已入涅槃者,不可數知。…..如是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屍棄佛』、同名『迦葉佛』…..,不可數知。…..未來『星宿劫』中有叁百佛出世,同名『大雞兜佛』,複有十千佛同名『莊嚴王佛』…..,複于『普華劫』中有八百佛出世,同名『離妄佛』,……複在未來劫中,有叁十億佛出世,同名『釋迦牟尼佛』……。舉要言之,未來同名諸佛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窮盡……。」
同理可知,過去、現在、未來同名『阿彌陀佛』者,亦不可數知。如『彌陀經』上就記述現在正出世于西方世界中有一尊『無量壽佛『』便與彌陀「無量壽佛」名一樣。
5.聞佛名是不墮惡道之因
『地藏經』卷八說:「一切衆生臨命終時,家中眷屬至少一人,若能爲臨終人,高聲稱念一佛名,或者一菩薩名號,乃至大乘經典一句一偈,令臨終人了然于心,信心不亂。佛觀此命終之人,除了所造五無間罪的強大惡業無法立即消滅外,其余的小小惡業,皆因聽聞佛名,心生堅信的力量,免除墮落惡道之報。雖然所造五無間罪,必遭極重惡報,墮入地獄,但是因臨終時,逢遇他人爲其稱念佛名生信的因緣,令其所造五無間罪,漸漸消滅,何況是衆生在生之時或者命欲終時,自稱自念佛號,必能轉惡爲淨,獲福無量,滅無量罪。」
由此可知,臨終之時,因聞佛名,而不墮惡道的原因,是因臨終人對佛號「生信」的力量。若是臨終人聞佛名猶不信、不敬,仍不免墮入惡道。並不是說臨終人一聞佛名,便能不墮惡道受報。但是能令臨終人聽聞佛名,稍生淨信之心,種下未來不墮惡道、修學佛法的善因,確實功德無量。
所以現在的佛教徒,在親朋家屬臨終之時,應當盡量爭取另其聽聞佛名,稱念佛號的助念因緣,才是爲人子女,善盡拯救親人出離惡道苦海的最大孝道!
6.諸佛名號功德平等
『華嚴經』說:「一切諸佛皆具備一切殊勝妙願,無有增減。一個大菩薩行者,若有一願不圓,一行不滿,便不能成就究竟佛果,不能稱爲一切智人。」
『維摩經』也說:「諸佛功德悉皆平等。」
再則一個菩薩行者從最初發菩提心,度化衆生時,即發大願說:「我願度盡一切衆生,皆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但是衆生界,無邊無際。菩薩雖發無盡大願,終究在衆生界尚未度盡時,便已先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阿僧祇劫中修行以來,其實有初有末,雖說大願無盡,實則成佛便止(『十住毗婆論』)。成佛以來所度衆生,皆是宿世曾經結緣過又已經了緣的衆生,並且已經形成佛道上善增上的業網、業緣所引渡的衆生及現在再遇緣令其種下佛種善根的衆生。諸佛各隨所緣,應機接引。(『釋淨土群疑論』卷二)
雖說『藥師佛』以十二大願接引衆生,往生東方琉璃淨土。『彌陀』以四十八願接引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藥師佛十二願』涵攝了『彌陀四十八願』,『彌陀四十八願』融通『藥師佛十二大願』。就如『華嚴經』所說:「一義演說無量義一願出生無量願。」
彌陀自因地度生以來,又何止發此四十八願?此四十八願僅是彌陀無量利生悲願的綜合體。相對的,藥師佛從因地修行以來,又何止發此十二大願?此十二大願亦僅是菩薩無盡度生悲願的縮影而已。實如『華嚴經』所言:「諸佛果報具足無邊悲願,圓滿平等。」
因此念一佛功德,即等于念一切佛功德,禮忏一佛,便等于禮忏十方諸佛。今此(叁十七)願正是彌陀接引有緣之機,從聽聞佛名功德開始,實踐彌陀踏上菩提大道修因的基礎成佛大願。亦正代表諸佛以佛名方便引度衆生的初衷。凡與彌陀有緣衆生,唯有在聽聞佛名時,發出赤誠禮佛、念佛之心,隨彌陀此願發出菩薩初步利益衆生的慈悲胸襟,才能與彌陀此接引衆生由聞名而種下最初成就佛道因緣的學佛入學本願相應。以下就循序漸進的用「長篇」來說明凡夫衆生,如何由聽聞佛名間,開啓入道的前方便──進入禮忏法門的學習次第,非常重要的修持問題。(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人天禮忏願(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