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

  

  (一)敬禮彌陀的正確意義

  

  (二)爲求佛道應先忏悔一切罪業

  

  (叁)欲求忏悔罪相不出叁種

  

  (四)凡夫禮忏與聖人禮忏有何不同?

  

  (五)凡夫忏悔業障的第一步

  

  (六)如何知道宿世的業障現前?

  

   1.大修行人能轉宿世重罪成輕罪受

  

   2.接受聖人化解冤業要廣結出世善緣

  

   3.凡夫如何了解今世延續前生的業障有多重?

  

  (七)如何認識今生再造的業障?

  

   1.如何轉現世業障成輕報?

  

   2.消除現世業障最快的方法

  

   3.認識最實在的現世業障觀

  

   4.不認識自己的個性與習氣不能消罪業

  

  (八)用七種心忏悔

  

   1.一般居士學佛停留在什麼程度?

  

   2.認識七種心的相互關系

  

   3.爲什麼要發慚愧心來禮忏?

  

   不能發慚愧心忏悔即失去禮忏的根本意義

  

   4.爲什麼要發恐怖心來禮忏?

  

   (1)恐怖心要如何才能發得深刻?

  

   (2)發忏悔心念佛是下品往生的基礎

  

   (3)如何分辨自己在學佛的道路上是「初學」還是「久學」?

  

   (4)如何證明禮忏者已經進入事忏的階段?

  

   5.爲什麼要發厭離生死心來禮忏?

  

  (1)發厭離生死心忏悔的基本目的

  

   (2)一般居士難發出離生死心來忏悔

  

   (3)修禅、修密、修淨皆是以厭離生死心爲入道的起步

  

   (4)世間知苦、悟苦者有叁種人

  

   (5)出離生死心不發絕不能轉凡夫業成聖人業

  

   (6)如何證明禮忏者確實發出出離生死心來忏悔?

  

   6.爲什麼要發菩提心來禮忏?

  

   (1)最徹底轉變與衆生結惡緣的修行方法

  

   (2)佛門智慧心與慈悲心的學習分入世與出世兩種

  

   (3)修行到什麼程度才能廣度與我們有恩有怨的衆生?

  

   (4)凡夫衆生發菩提心禮忏的基本意義

  

   7.爲什麼要發怨親平等心來禮忏?

  

   (1)什麼是怨親平等心?

  

   (2)入世平等心與出世平等心的差別在那裏?

  

   (3)凡夫衆生學習用平等心度衆的第一步

  

   (4)真正啓開怨親平等心是在什麼時候?

  

   (5)爲何說佛將怨親平等心做得最圓滿最徹底?

  

   (6)發怨親平等心禮忏的基本目的

  

   8.爲什麼要發感懷佛恩心來禮忏?

  

   (1)發感懷佛恩心忏悔的基本意義

  

   (2)堅固地發出感懷佛恩心忏悔是在什麼時候?

  

   9.爲什麼要發罪性本空心來禮忏?

  

   (1)什麼是佛法所說的「罪」?

  

   (2)罪業不是獨自生起

  

   (3)忏悔爲何不能消重罪?

  

   (4)忏悔者如何依罪性本空義行理忏修觀?

  

   (5)罪性本空事相上的解釋

  

   (九)消滅罪業應先作四種觀想

  

   1.爲何要做因緣觀?

  

   2.爲何要做果報觀?

  

   (1)聖人受報與凡夫受報的不同點

  

   (2)認識罪無定性的因緣果報觀

  

   3.爲何要做自身觀?

  

   4.爲何做佛身觀?

  

   (十)如何證明罪相已滅?

  

   1.什麼是罪相?

  

   2.罪相滅除的意義

  

   3.滅除罪相的方法及證明罪相已滅的征兆

  

  (十一)禮忏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

  

  

  

   (一)敬禮彌陀的正確意義

  

  《佛名經》卷二及卷十九說:「西方無垢清淨土,名爲安樂妙世界,彼自在無量壽佛,菩薩弟子現圍繞。……凡欲禮佛忏悔者,皆應敬禮安樂世界中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二菩薩,以及無量壽佛國中無邊無盡菩薩衆。」

  

   卷一及卷二又說:「爲求禮忏、消滅諸罪者,應當清淨洗浴,著新淨衣,長跪合掌,在阿彌陀佛等上首諸佛前,以最潔淨的身、口、意叁業禮拜、贊歎、供養諸佛所說妙法,發願、學習諸佛所修甚深不可稱量、不可思議、無量定慧境界……。」

  

  由此可知,禮佛的作用,目的在啓發及培養初學菩薩向佛向法的虔誠求道之心。佛弟子當敬禮諸佛時,應有這樣的共識:「我從今天開始在佛前發願:以一顆赤誠學習諸佛所證無上定慧的求道心來頂禮佛德。」

  

  在發出求學佛德的信願心後,便應在日常生活中躬身力行諸佛的無上定慧之學,這才是真正達到禮佛的目的,踏上「學佛入道的第一步」。如此才能從敬禮彌陀的德行中啓發誠信學習菩薩利他之行的度生悲願,而與彌陀這第「叁十七」——人天禮忏願相應。

  

  

  

  (二)爲求佛道應先忏悔一切罪業

  

  

  

  《佛名經》卷十九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先忏悔一切諸罪。」

  

   當佛弟子在佛前發了求學佛德之心來信佛、禮佛後,進一步必須了解,每一個人在過去生中,都積集了無量無邊障礙修道的罪業因緣。這些惡業因行什麼時候會受報?遭受什麼樣的業報?諸如天災、橫禍、暗殺、奸盜、驟死……等報應,凡夫衆生沒有任何人可以預知!也沒有任何人能逃避惡報現前時所産生的恐、掙紮、痛苦之心!就如經上說:「業報現前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他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忏悔力,乃能得除滅。」

  

   在這些天災人禍現相當中,有些是今世人類再造的共業及別業因緣,有些則是過去生中所造不可逃避的定業果報。任何人都在前世及今生造作了無數的業障而不自知,誰敢說自己前世沒有造作罪業,而不用反省、忏悔?!

  

  覺悟了自今生學佛起,一定要轉變障道的心性,才能積極地爲來世的修行道路鋪路,所以每一個學佛者皆應以最至誠、恭敬的心在佛前忏悔無始以來所造罪業,以求學諸佛聖德之心,來禮敬一切諸佛。

  

  

  

  

  

  (叁)欲求忏悔罪相不出叁種

  

  

  

  《佛名經》卷一說:「弟子今日所以忏悔者,正因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叁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于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複無量,大而爲語,不出有叁。何等爲叁:一者煩惱障,二者業障,叁者果報障。此叁種法,能障聖道,及與人天勝妙好事,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忏悔,除滅此叁障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由經文這段話得知,禮忏的目的,在于消除「叁障」。叁障的障,就是障礙修道之意。因爲這叁種罪相,能阻礙一個初學菩薩往佛道前進,所以要以忏悔的方式,轉變這叁種障礙,以激發求道的信願。

  

  業障的「業」,就是吾人一切善惡思想行爲之意。學佛的目的,就是在于學習如何轉凡夫業爲聖人業(轉業障意),如何轉煩惱業爲清淨業(轉煩惱障意),如何轉叁界果報業成出世解脫業(轉果報障意)。這也就是爲什麼要忏悔叁種罪相的目的。

  

  

  

  (四)凡夫禮忏與聖人禮忏有何不同?

  

  

  

   忏悔法門是初發菩薩心的每一個佛弟子一定要經過的學習過程,出家、在家皆然。可以說任何的修行法門,皆是以忏悔法門爲基礎。進一步說,從凡夫到成佛之前,都沒有脫離忏悔法門,只是凡夫與聖人禮忏的方法有層次上的不同。凡夫禮忏停留在「竭盡其身口意叁業,不惜身命流血雨淚,披露罪根不敢覆藏,願佛慈悲受我忏悔」的事相上忏摩。

  

  聖人身心已經進入「無來無去體空寂,無障無礙無生滅,寂而常用無增減,故我頂禮法性身」的實相忏悔階段。

  

  

  

   (五)凡夫忏悔業障的第一步

  

  

  

   從凡夫忏悔的方式到進入聖人無相忏悔的程度,于其中間,要經過許多培養發清淨心的過程(待後說明)。首先必須了解,消業障的目的,在于消除我們在成佛道上的障道因緣。學佛到現在,自己有沒有好好反省過:如何知道過去世的業障現前?如何知道前生的業障現在已經消滅了?如何分辨這是今生再造的業障?抑是前世的宿業現前?如何明白今生再造的業障現在消除了?假使連今生再造的業障都無法分辨是什麼,又如何能談到前世的業障呢?

  

  

  

  !(六)如何知道宿世的業障現前?

  

  

  

  1.大修行人能轉宿世重罪成輕罪受

  

   凡夫學佛者無法知道過去生中所犯下的重大罪障是什麼?(諸如造下殺、盜、淫、妄等重罪。)而一個大修行人,卻能在深厚的禅定中,用宿命通知道自己宿世在什麼地方,殺過什麼人,什麼時候受報,于是無怨無悔地去尋找他的仇家,歡喜承受果報(如安世高法師)。

  

  定業重罪不可轉,就是超脫叁界,仍要承受宿世所造的殺、盜、淫等重罪。因爲仇家不會因爲我們修行解脫而改變其「報複雪恨之心」。雖…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