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P5

  ..續本文上一頁影,才能真正達到用罪性本空心忏悔的目的。否則光是用表相的禮佛方式,是不能與彌陀此(人天禮忏願)引導衆生在禮佛時發出忏悔、修菩薩行的本願相應的。願好學者善思之!

  

  

  

   (九)欲滅罪業應先作四種觀想

  

  

  

   《佛名經》卷十八說:「當禮忏者依前述七種心至誠發露忏悔,達到身心寂靜、無谄無障的程度,便是內心黑暗去除,善心生起,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時刻來臨了。此時更當做四種觀行,以爲滅罪作前方便。是那四種呢?一者觀于因緣,二者觀于果報,叁者觀于我身,四者觀如來身。」

  

  

  

   1.爲何要做因緣觀?

  

  

  

   常常聽到有人感歎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不能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者在受到人情包裹的壓力及名利心趨使時,不由自主地做錯事情,卻不知已經犯錯!

  

   身處什麼樣的環境,自己扮演何種角色,每一分每一秒自己心裏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迷糊糊,隨波逐流,不能認識自己的舉心動念!

  

   禮忏者不同于庸俗常人之處,就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處在那一種人事、環境下,會勾起自己何種習氣、心性(造罪的業因),引發何種不好的舉動、行爲,進而違背良心,犯下惡業,爲自己來世多添加一分生死業力。

  

   不要看只是小小的淫心、貪念、瞋習現前,這一絲業習不斷,都足以牽引庸俗凡夫在生死的狂流中繼續造惡,牽纏不休。實在可怕!

  

   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有什麼不好的習氣,心知肚明,但卻改不掉。爲什麼不能改?因爲你沒有堅定的毅力與耐心,不想痛下決心去改呀!

  

  有時是因爲工作環境所使然,染下某些不好的習氣,又不能戒掉,實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就是現世的業障觀,怪不得別人!想要換個工作環境,卻爲了生活、家計,不能隨心所欲,這也是延續前世的業緣,今世再造的業障。尤其是已經學佛有相當體認的佛弟子,想要進一步改變現有的環境,卻又受家計的牽累,不能掙脫出來。佛說,要認識現實的因緣觀。養家活口是已成的事實,絕不可能因學佛後,自己的心態提升與改變,而忽視周遭的環境是自作自受的結果。要如何轉變現有的因緣?或者爲何不可改變自身所處的現實環境?自己一定得知道它的「征結點」所在。在考量了無論過去世現前的果報及今生再做的罪業,都是由前世及今生自己在各種錯綜複雜的因緣牽纏下自作自受的結果,便不可怨天尤人。尤其在明白爲何不可更改現實的因緣環境時,更要接受「安受苦忍及苦應當受」的事實。大部分的佛教徒都困于自作自受的業障,跳不出來,也安于現狀,以苦爲樂。倘若你真的覺悟輪回六道的可怕,便應從今生起,發出忏悔業障的心來學佛。在發了學佛的向道心後,于忏悔的道路上,更應針對自己潛藏的犯錯心態,及牽引我們輪回生死的業因去反省與悔過,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如此做去,才能真正體會出禮忏法門現實因緣觀的意義。

  

  

  

   2.爲何要做果報觀?

  

   (1)聖人受報與凡夫受報的不同點

  

  

  

   每一個佛弟子都應當明白,任何一個人在過去生中,一定與無數衆生結下了許多「殺、盜、淫……」等罪業因緣,有些已經受報,還有更多的「殺、盜、淫」等罪孽均未受報。你今天忏悔了,並不代表罪業已消。忏悔的目的,在于追溯及明白造罪的原因後,進一步依佛法的修行方式來轉變我們造罪的「心性與行爲」。如果連今生的造罪因緣都不知起因何在,又如何知道前世的造罪因由呢?若不知造罪的原因是什麼,絕不能轉未來將受的重罪果報成輕受。

  

   聖人過去所造殺業,依然要遭受報應,何況是凡夫俗子?!只不過聖人「定慧力」夠,承受果報時「心態」與凡夫不同。如目連尊者死前宿報現前,爲外道以亂石砸死,「身大痛但心不迷」,在死前尚以神通力飛到舍利弗住處訣別,再以神通力飛回靈鹫山入滅《增一阿含經》。如果是凡夫俗子,「身大痛心亦迷」,瞋心一起,必墮惡道,又和冤家結了不解之緣。冤冤相報,無有了期。

  

  這正說明了一個解脫聖人雖然依忏悔、修行的方式轉變了自己的「行爲與心態」,但宿世結惡的冤家並未學佛,依然記恨在心,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何況是雖然忏悔而功力不夠的凡夫?!只不過聖人受報時心識「清清楚楚」,不會因此喪失他的定慧力。這即是說明了「重報轉輕報」的道理,在于承受果報的「心態」問題;或者依聖人的德行力量,感化仇家的報複心態,也是重報轉輕報的一種……。

  

  

  

   (2)認識罪無定性的因緣果報觀

  

  

  

   談到果報問題,錯綜複雜,牽涉甚廣,茲略舉八種造惡者與受害者雙方心態變化的情形,來說明法無定法,報無定性的道理。

  

   1.造惡者今生忏悔了,但只停留事相上的禮忏,來世碰到冤家還是要受報(定業不可轉)。

  

   2.造惡者今生奸淫或殺害受害者,或未將他殺死,造罪後,沒有忏悔;受害者心地善良,不一定會找造惡者報複,但造惡者死後先墮惡道受報,來世遇到仇家,對方仇恨心不會那麼強。

  

   3.今世造惡者瞋毒心重,造罪後沒有忏悔,也沒有信佛,對方報複心又深,這種造下殺、盜、淫、妄的罪報最重。來世因緣聚會,冤冤相報,無有了期。

  

   4.造惡者當生未曾忏悔,但對方來生學佛修行,修得很好,悲願心重,這種仇心就會因學佛後心性的淨化而轉變,報複心不會那麼強烈。

  

   5.造惡者雖當生未曾忏悔,但因宿世修行善報因緣先成熟,死後未墮惡道,來生出家修行,然而功力不夠,對方仇恨心又強,墮入鬼道,或死後一直停留中陰身期間,便會因仇恨心的趨使,生生世世跟隨其左右,伺機而動,尋找機會報複(如悟達國師與人面瘡)。

  

   6.造惡者當生忏悔,修定心強,來世又修行證果,受害者沒有信佛,仇恨心強,因緣聚會時仍會找你報複,但形成重罪輕受的情形(如目連尊者)。

  

   7.受害者修得很好,不會記恨造惡者,但造惡者不知忏悔、修行,當生因黑暗心牽引,墮落惡道。或者雖然忏悔、修行,功力不夠,還是要墮惡道,但時間縮短(如阿阇世王墮拍毯地獄)。

  

   8.造惡者用德行感化受害者,化解對方對他的仇恨心。或者遇到出世聖人用深厚禅定所發出的慈悲力量來化解雙方面的冤業,這也是消罪業的方法之一。但這種情形少見,因現在佛教徒,多不知和正道修行人結緣,自然沒有因緣逢遇出世聖人化解深重的冤業。

  

   由此可知,罪無定性的因緣果報觀,非常的複雜、深細且難解。

  

  正因罪無定性,不論重罪或輕罪,未來因緣際會時,果報還得自受,不是光在那裏不明佛理地作禮忏就能滅罪。所以經上說,當發「出離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親平等心、罪性本空心」等七種之心,來一點一滴地反省、改變自己的「心性與行爲」。當生生世世累積了深厚的悔悟心、無常心、出離心、向道心、修道心、慈悲心、智慧心、平等心……,未來宿報現前時,便能和出世聖人超然心境一樣「清清楚楚」、「心不顛倒」的承受現前的惡報,甚到感化仇家。這才是禮忏者反省果報觀的正確方向。

  

  

  

   3.爲何要做自身觀?

  

  

  

   當禮忏者對因緣、果報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應當反省:犯錯的因緣與罪報的現前,皆因我的思想、行爲被這個沒有靈敏覺性的凡夫身軀束縛而引起。聖人之所以在宿障現前時,能夠面對各種業緣果報的來臨,而「超然承受」,就是因爲聖人深切地體會出,唯有扭轉無始以來與這個濁業色身相應的汙穢心境,顯現一分如來的光明定慧,才能「遇報而心不迷」,轉凡夫身成聖人身。

  

  禮忏者明白了這層道理,若不能從現在開始,天天在忏悔罪障時,發深重誓願心:「願超煩惱身,願斷生死心,願修聖人業,願證如來智…… 」的修行悲願來激發、培養自己的出世心與涅槃願,進而以實際的學法、修法行動逐漸登入聖人轉業的「出世淨行」行列。試問:要如何才能達到轉凡夫身成聖人身,超然地承受罪報降臨的痛苦呢?

  

  

  

   4.爲何要做佛身觀?

  

  

  

   這裏所說的如來身,即是諸佛法身之義。禮忏者應當觀想:唯有佛才能徹底走出世罪障的陰影,超然消受無始以來任何宿業的羁絆(見「大智度論」)。衆生尚未成佛前,皆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罪業因緣,這種種的障道因緣不滅除,就會牽製、影響我們往解脫道上及菩薩道上前進。

  

   雖然成佛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有悔改業障之心,有痛下決心誓往成佛之路前進之心,按步就班地朝向前述七種忏悔心的禮忏方向邁進,未來必能業障消除,成佛有期,終能像諸佛一樣地徹底走出罪障的陰影,廣度衆生。

  

  然而大多數的禮忏者在了解如何轉業的道理後,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煩惱心不斷。這種停留在形式化的學佛,如何能夠轉業呢?!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于正在發心學習諸佛轉業、轉境的佛弟子身上,是絕對不適用的。

  

  

  

  (十)如何證明罪相已滅?

  

   1.什麼是罪相?

  

  

  

  什麼是「罪相」?就是潛伏在內心深處(八識田中)揮之不去的罪惡影相(不僅是造罪行爲的表相而已)。一個有「良知」的人,如果犯了「殺、盜、淫、妄」任何一項重大過失,內心一定會「隱隱作痛」,後悔自責,不能忘懷;每當夜深人靜或者觸景生情時,這種烙印在心…

《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禮佛、忏悔「經忏、拜忏的修行意義及目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