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P5

  ..续本文上一页影,才能真正达到用罪性本空心忏悔的目的。否则光是用表相的礼佛方式,是不能与弥陀此(人天礼忏愿)引导众生在礼佛时发出忏悔、修菩萨行的本愿相应的。愿好学者善思之!

  

  

  

   (九)欲灭罪业应先作四种观想

  

  

  

   《佛名经》卷十八说:「当礼忏者依前述七种心至诚发露忏悔,达到身心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便是内心黑暗去除,善心生起,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此时更当做四种观行,以为灭罪作前方便。是那四种呢?一者观于因缘,二者观于果报,三者观于我身,四者观如来身。」

  

  

  

   1.为何要做因缘观?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在受到人情包裹的压力及名利心趋使时,不由自主地做错事情,却不知已经犯错!

  

   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自己扮演何种角色,每一分每一秒自己心里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大部分的人都是迷迷糊糊,随波逐流,不能认识自己的举心动念!

  

   礼忏者不同于庸俗常人之处,就是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处在那一种人事、环境下,会勾起自己何种习气、心性(造罪的业因),引发何种不好的举动、行为,进而违背良心,犯下恶业,为自己来世多添加一分生死业力。

  

   不要看只是小小的淫心、贪念、瞋习现前,这一丝业习不断,都足以牵引庸俗凡夫在生死的狂流中继续造恶,牵缠不休。实在可怕!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气,心知肚明,但却改不掉。为什么不能改?因为你没有坚定的毅力与耐心,不想痛下决心去改呀!

  

  有时是因为工作环境所使然,染下某些不好的习气,又不能戒掉,实在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就是现世的业障观,怪不得别人!想要换个工作环境,却为了生活、家计,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延续前世的业缘,今世再造的业障。尤其是已经学佛有相当体认的佛弟子,想要进一步改变现有的环境,却又受家计的牵累,不能挣脱出来。佛说,要认识现实的因缘观。养家活口是已成的事实,绝不可能因学佛后,自己的心态提升与改变,而忽视周遭的环境是自作自受的结果。要如何转变现有的因缘?或者为何不可改变自身所处的现实环境?自己一定得知道它的「征结点」所在。在考量了无论过去世现前的果报及今生再做的罪业,都是由前世及今生自己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牵缠下自作自受的结果,便不可怨天尤人。尤其在明白为何不可更改现实的因缘环境时,更要接受「安受苦忍及苦应当受」的事实。大部分的佛教徒都困于自作自受的业障,跳不出来,也安于现状,以苦为乐。倘若你真的觉悟轮回六道的可怕,便应从今生起,发出忏悔业障的心来学佛。在发了学佛的向道心后,于忏悔的道路上,更应针对自己潜藏的犯错心态,及牵引我们轮回生死的业因去反省与悔过,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如此做去,才能真正体会出礼忏法门现实因缘观的意义。

  

  

  

   2.为何要做果报观?

  

   (1)圣人受报与凡夫受报的不同点

  

  

  

   每一个佛弟子都应当明白,任何一个人在过去生中,一定与无数众生结下了许多「杀、盗、淫……」等罪业因缘,有些已经受报,还有更多的「杀、盗、淫」等罪孽均未受报。你今天忏悔了,并不代表罪业已消。忏悔的目的,在于追溯及明白造罪的原因后,进一步依佛法的修行方式来转变我们造罪的「心性与行为」。如果连今生的造罪因缘都不知起因何在,又如何知道前世的造罪因由呢?若不知造罪的原因是什么,绝不能转未来将受的重罪果报成轻受。

  

   圣人过去所造杀业,依然要遭受报应,何况是凡夫俗子?!只不过圣人「定慧力」够,承受果报时「心态」与凡夫不同。如目连尊者死前宿报现前,为外道以乱石砸死,「身大痛但心不迷」,在死前尚以神通力飞到舍利弗住处诀别,再以神通力飞回灵鹫山入灭《增一阿含经》。如果是凡夫俗子,「身大痛心亦迷」,瞋心一起,必堕恶道,又和冤家结了不解之缘。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这正说明了一个解脱圣人虽然依忏悔、修行的方式转变了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但宿世结恶的冤家并未学佛,依然记恨在心,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何况是虽然忏悔而功力不够的凡夫?!只不过圣人受报时心识「清清楚楚」,不会因此丧失他的定慧力。这即是说明了「重报转轻报」的道理,在于承受果报的「心态」问题;或者依圣人的德行力量,感化仇家的报复心态,也是重报转轻报的一种……。

  

  

  

   (2)认识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

  

  

  

   谈到果报问题,错综复杂,牵涉甚广,兹略举八种造恶者与受害者双方心态变化的情形,来说明法无定法,报无定性的道理。

  

   1.造恶者今生忏悔了,但只停留事相上的礼忏,来世碰到冤家还是要受报(定业不可转)。

  

   2.造恶者今生奸淫或杀害受害者,或未将他杀死,造罪后,没有忏悔;受害者心地善良,不一定会找造恶者报复,但造恶者死后先堕恶道受报,来世遇到仇家,对方仇恨心不会那么强。

  

   3.今世造恶者瞋毒心重,造罪后没有忏悔,也没有信佛,对方报复心又深,这种造下杀、盗、淫、妄的罪报最重。来世因缘聚会,冤冤相报,无有了期。

  

   4.造恶者当生未曾忏悔,但对方来生学佛修行,修得很好,悲愿心重,这种仇心就会因学佛后心性的净化而转变,报复心不会那么强烈。

  

   5.造恶者虽当生未曾忏悔,但因宿世修行善报因缘先成熟,死后未堕恶道,来生出家修行,然而功力不够,对方仇恨心又强,堕入鬼道,或死后一直停留中阴身期间,便会因仇恨心的趋使,生生世世跟随其左右,伺机而动,寻找机会报复(如悟达国师与人面疮)。

  

   6.造恶者当生忏悔,修定心强,来世又修行证果,受害者没有信佛,仇恨心强,因缘聚会时仍会找你报复,但形成重罪轻受的情形(如目连尊者)。

  

   7.受害者修得很好,不会记恨造恶者,但造恶者不知忏悔、修行,当生因黑暗心牵引,堕落恶道。或者虽然忏悔、修行,功力不够,还是要堕恶道,但时间缩短(如阿阇世王堕拍毯地狱)。

  

   8.造恶者用德行感化受害者,化解对方对他的仇恨心。或者遇到出世圣人用深厚禅定所发出的慈悲力量来化解双方面的冤业,这也是消罪业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情形少见,因现在佛教徒,多不知和正道修行人结缘,自然没有因缘逢遇出世圣人化解深重的冤业。

  

   由此可知,罪无定性的因缘果报观,非常的复杂、深细且难解。

  

  正因罪无定性,不论重罪或轻罪,未来因缘际会时,果报还得自受,不是光在那里不明佛理地作礼忏就能灭罪。所以经上说,当发「出离生死心、求佛悲智心、怨亲平等心、罪性本空心」等七种之心,来一点一滴地反省、改变自己的「心性与行为」。当生生世世累积了深厚的悔悟心、无常心、出离心、向道心、修道心、慈悲心、智慧心、平等心……,未来宿报现前时,便能和出世圣人超然心境一样「清清楚楚」、「心不颠倒」的承受现前的恶报,甚到感化仇家。这才是礼忏者反省果报观的正确方向。

  

  

  

   3.为何要做自身观?

  

  

  

   当礼忏者对因缘、果报有了深刻的认识,进一步应当反省:犯错的因缘与罪报的现前,皆因我的思想、行为被这个没有灵敏觉性的凡夫身躯束缚而引起。圣人之所以在宿障现前时,能够面对各种业缘果报的来临,而「超然承受」,就是因为圣人深切地体会出,唯有扭转无始以来与这个浊业色身相应的污秽心境,显现一分如来的光明定慧,才能「遇报而心不迷」,转凡夫身成圣人身。

  

  礼忏者明白了这层道理,若不能从现在开始,天天在忏悔罪障时,发深重誓愿心:「愿超烦恼身,愿断生死心,愿修圣人业,愿证如来智…… 」的修行悲愿来激发、培养自己的出世心与涅槃愿,进而以实际的学法、修法行动逐渐登入圣人转业的「出世净行」行列。试问:要如何才能达到转凡夫身成圣人身,超然地承受罪报降临的痛苦呢?

  

  

  

   4.为何要做佛身观?

  

  

  

   这里所说的如来身,即是诸佛法身之义。礼忏者应当观想:唯有佛才能彻底走出世罪障的阴影,超然消受无始以来任何宿业的羁绊(见「大智度论」)。众生尚未成佛前,皆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因缘,这种种的障道因缘不灭除,就会牵制、影响我们往解脱道上及菩萨道上前进。

  

   虽然成佛不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们有悔改业障之心,有痛下决心誓往成佛之路前进之心,按步就班地朝向前述七种忏悔心的礼忏方向迈进,未来必能业障消除,成佛有期,终能像诸佛一样地彻底走出罪障的阴影,广度众生。

  

  然而大多数的礼忏者在了解如何转业的道理后,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悔改,烦恼心不断。这种停留在形式化的学佛,如何能够转业呢?!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于正在发心学习诸佛转业、转境的佛弟子身上,是绝对不适用的。

  

  

  

  (十)如何证明罪相已灭?

  

   1.什么是罪相?

  

  

  

  什么是「罪相」?就是潜伏在内心深处(八识田中)挥之不去的罪恶影相(不仅是造罪行为的表相而已)。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犯了「杀、盗、淫、妄」任何一项重大过失,内心一定会「隐隐作痛」,后悔自责,不能忘怀;每当夜深人静或者触景生情时,这种烙印在心…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