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P6

  ..续本文上一页灵深处的「伤痕」,便会在无人倾诉、深自内责的情绪荡漾下,随境摇曳,若隐若现,甚至「记忆犹新」。就如「成唯识论」所譬喻的「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2.罪相灭除的意义

  

  

  

  佛法所说的「罪相灭除」,乃是借着善知识引导修行的力量,拔除内心造罪潜藏的「阴影」、「罪恶感」,让你污秽的心灵,凭借各种修身养性的力量洗炼清净,而使隐藏在内心的「罪恶影像」,达到「转暗为明」、「转忧为喜」、「心开意解」的程度。也就是前述经文所说:「当礼忏者用前释七种心,至诚发露忏悔、修持,达到身心寂静、无谄、无障的程度时,便是恶灭善生,内心黑暗去除,以新生之心,迎向光明的时刻来临了。」(按经上说,比丘等犯四重禁时,当对八位清净比丘发露所犯罪业,忏悔、改过,用意大致与此同,一方面是僧团纪律及整体形像问题)。

  

  可以说,除了真实菩萨行者及了脱生死、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正在十方世界行菩萨道,力行利生、转缘、了缘的历程外,任何一个有情众生,其心识田中,都从无始以来积集了无量无边的罪恶阴影尚未除灭。如果凡夫学佛者,以为自己今生没有「罪恶的阴影」,就不用修学「转业与转境」的灭罪修行的方法,那就应当重新反省自己对佛法的认识及礼忏灭罪的意义了。

  

  

  

   3.灭除罪相的方法及证明罪相已灭的征兆

  

  

  

   依《佛名经》所说,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已经觉悟欲求佛道,应当先正心诚意,反省、改悔过去及现在因「杀、盗、淫、妄」所犯未来无量生死重罪而造成的今生及来世的种种逆缘现前。便应在佛前昼夜以前述七种忏悔心及四种灭罪观想法,发露、改过、修习,并且称念佛名,至诚礼忏,求佛摄受、证明从今日开始,誓随佛学,誓不犯过。更应明白,一佛名号张显万佛德行,礼拜一佛即是敬礼诸佛。又以弥陀与此界众生最为有缘,故以称念、礼拜弥陀为受学本师;如此昼夜至心改过、念佛、发愿、拜佛满四十九日,长期隐藏在内心的「黑暗阴影、疙瘩」,便会随着你痛哭流涕的尽心礼忏、倾诉,而逐渐转换、净化。当你内心因此礼忏、发愿、修行的诚意所感而令身心日夜达到唯有「寂静、慈悲」的清净心境显露时,代表着你与诸佛菩萨的本愿度生悲心相应,此刻一定会有光明显相。当光明显相时,表示你内心「黑暗的罪相已转」,亦即印证经上所说的「是人清净时,当有相现」道理。

  

   罪相已转的道理,又可从几方面来证明:

  

   1.礼忏者在清醒时,或者在睡梦中,会见到弥陀(以弥陀为代表)为其记莂说:垢心已转,罪相已灭。

  

   2.或者看见菩萨(以观音为例)与其记莂说:因你至诚礼忏、修行,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如果毕生保持这种「悔悟、清净、大愿、大行」的心态去做,死后一定能受到弥陀的摄持,往生净土世界(以极乐世界为代表),随佛修行。

  

   3.或者看见观音菩萨(以观音为代表)为其摩顶,告示:罪相已灭。

  

   4.或者见到自己进入清净的大法会中,与众同座,听佛说法。

  

   5.或者看见自己升座法会之中,为大众说法。

  

   6.或者见到无数圣众僧及净行比丘,将往诸佛世界,恭闻法要……。

  

   倘若礼忏四十九日,未见好相现前,代表你不够至诚恳切,或者散乱心重,或者不得要领,便应一年、二年……一直照着前述的七种忏悔心与四种灭罪观想法,或依「慈悲三昧水忏法」,在行住坐卧观想、反省、改过、称名、拜佛下去,直到你觉照出「罪相已转,垢心已灭,心光现前」为止。

  

  正当你垢心灭除,光明显相之际,当下回向净土,必能应验往生信愿,一世超生极乐矣!

  

  

  

  (十一)礼忏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佛名经》又说,当礼忏者至诚忏悔无始以来因贪、瞋、痴、慢、疑所造杀、盗、淫、妄等无边罪业后,应当承此忏悔三毒罪障所生善心,发愿回向说:愿我生生世世皆能像今生一样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息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施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均能和我一样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也说,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近诸佛,常闻佛说法……,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行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净身圆满,殊胜功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

  

   由此可知,礼忏最终的目的,在于回向发愿。回向发愿的作用,便是为了念念加重礼忏者向道的力量,使其借着忏罪「善心」的生起,而生生世世在其回向发愿的坚固意念中行进。并且唯有生生世世在礼忏的发愿意念中,往修行道上前进,才能彻底达到转变无始垢心成清净道心,灭除罪障的目的。如此才能彻底与这第三十七愿——「在听闻弥陀圣名,发出至诚改悔心向弥陀礼忏时,同时启发欢喜、坚固的回向大愿—朝向菩萨成佛大道前进」的本愿相应。这才是敬礼弥陀的正途。

  

  倘若不从闻名、礼佛的过程中,透过忏罪、反省、观心、发愿、修行……循次渐进的实践历程,终不能踏上弥陀这第三十七「闻名、修菩萨行」的接引大愿正途。若不能踏上弥陀最初的成佛道路,基本的成佛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如何能将我们的身心引进以下菩萨修行次第的行愿中呢?!

  

  

  

   (十二)净行者与忏悔者应该先发七种礼忏心再念佛

  

  

  

  而且本篇所述礼忏法门由浅入深的学习成佛知道的约略过程,正是任何一个学发最初菩提心来念佛,应该发出的最重要的修学内容。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皆应当在念佛前,先虔诚合掌,用最至诚恳切的学习与佛道乡应的菩提悲愿心来称念以下所说发愿文:

  

   我要从现在开始:

  

   时时刻刻发出惭愧做错事情的悔悟心,

  

   时时刻刻发出恐怖堕落恶道的警惕心,

  

   时时刻刻发出出离生死苦海的向道心,

  

   时时刻刻发出成就无上菩提的菩提心,

  

   时时刻刻启开怨亲平等的普渡众生心,

  

   时时刻刻发出感怀诸佛说法之恩的报恩心,

  

   时时刻刻发出罪性本空的灭除罪相心来忏悔无始以来的一切业障。

  

   愿我生生世世皆能保持这颗忏悔、发愿、随佛修行的心。爱水就此干枯,瞋火从此淡化,贪慢积习减轻,誓愿学诸佛一样广度众生修学圣人所行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誓愿断尽无明根源,精进不习地向涅槃圣道前进,誓修菩萨行愿,誓修菩萨十波罗蜜,誓成无上佛道,誓度无尽众生。

  

  愿以礼忏所得善根,常得宿命智,常亲近诸佛,常闻佛法说,远离一切不善因,恒得修习真妙法,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快乐,愿得常生富贵家,勇健聪明多智慧,诸根清静身圆满,殊胜公德皆成就,愿此胜业常增长,速证无上大菩提……,并将此礼忏所发清静大愿,回向佛道,愿我生生世世,力行忏悔、灭罪、发菩萨成佛行愿之法,未成佛道,永不休止…… 。

  

  或云、并将此礼忏所发清净大愿,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愿于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念,意不颠倒,如入禅定。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一剎那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华开见佛,听佛说法,了脱生死,六通具足,供养十方无量诸佛,广修诸佛成佛行愿,回入娑婆,分身无数,徧十方剎,普渡众生,共证佛道。

  

  任何一个礼忏者及念佛者,若能在念佛前,至诚恳切的依以上所说七种忏悔心虔诚的发出忏悔、修行、救度众生的成佛悲愿行,只要终身念佛不断,一定仗着与阿弥陀佛相应的悲愿力,往生净土,万无一失,勉之!行之!

  

  

  

  

《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修行意义及目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