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修行次第上冊
壹、自序
自「淨土探究」出書以來,承蒙讀者的擡愛,使得此書廣泛地在各地利益衆生。感謝讀者的反應及來信,希望閱讀本書,而使大衆在佛法上及修學淨土上,得到受用。
「淨土探究」只是將彌陀的十六個成佛大願中有關形成淨土的因緣果報之理及淨土衆生如何修行的道理,以及佛身光明、壽命等問題,用根本修證的佛法,做概略、基本的探討。事實上,「大乘淨土」的整體修證意義,極其深廣、無邊,不可思議,實非未證「圓覺」的凡夫俗子所能窺其底蘊。我們只能依大乘經典所載,略述其義。當知十方諸佛所說之法,如宇宙之浩瀚,凡夫衆生所知、所學之法,僅如滄海中之一粟,窮盡畢生所思、所行,也不能契入佛智法海于萬一!
尤其是諸佛的成佛行願,更非筆墨所能究其精義。然而從文字般若來闡釋諸佛如何莊嚴淨土的因行大願,以爲後學步入佛道之引導,卻是不可或缺的學習資糧。
諸佛的成佛大願,可以彌陀的四十八願爲代表,然而若欲從「彌陀四十八願」來發揮諸佛利生悲願的度世功能,不論以現代日新又新的知識水平來看,或者以佛教迅速發展的各種學習資料來看,從各種角度來闡揚彌陀成佛大願,才能將諸佛成佛願行的悲願因種,散播到世間各個有佛緣善種的地方,接引各種根器的衆生,認識及修學諸佛接引衆生往生十方淨土修菩薩行的度生本願,乃至諸佛開發淨土成佛世界的心路曆程,是現代弘揚淨土者不可忽略的事實。
所以淨土探究的續篇—往生淨土修行之路及菩薩修行次第(大乘淨土成佛之道中篇全),乃承續淨土探究的藍圖,深入淺出的說明菩薩修學成佛之道的曆程。
民國八十一年中旬,北部讀者先將修持六度波羅蜜的前導—「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倡印成冊,利益衆生。八十二年歲末,北部及南部讀者再將菩薩修行次第之一:「圓滿布施之道」以單行本發行出書,廣度群迷。複接南部讀者來信說:「……恭讀師父的新作—圓滿布施之道。唯覺師父的用心是認真而周到的,一步一步的,不厭其煩的去探究淨土法門的堂奧……。」
誠如信上所說,「圓滿布施之道」的內容,是一步一步的,不厭其煩的從布施波羅蜜的修持次第,引進彌陀開發淨土成佛之路的堂奧中。
因布施波羅蜜是六度波羅蜜之首,又是菩薩修行次第必經的學習之源,當然有必要絲絲入扣、詳征博引地去闡釋其實用性的修學層次。
其他如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禅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禮忏與梵行(四無量心定)的行進次第,均各以一個成佛大願,循序漸進地述說每一種修行法門的學習曆程。並將六度波羅蜜一一相攝圓融而行的內涵、六度波羅蜜的圓滿果報相、六度波羅蜜與菩薩五十二個修行階位的關系(略談),以及菩薩如何用六度波羅蜜莊嚴淨土的過程,加以鞭辟入裏的細說。
一般學佛者總以爲「淨土」便是彌陀淨土的代稱,就是稍有涉獵十方淨土的思想,亦不能深入地探究大乘淨土思想的整體面。
當知「淨土」是最深的佛法,淨土思想最高的修證境界,就是諸佛自心淨土
的實現與諸佛緣起淨土的開拓與完成。
深入經藏去研究,你便會發現,大乘淨土思想,博大精深,含蓋大、小乘佛法的修證要義。
依《華嚴經》、《菩薩璎珞經》、《大乘密嚴經》、《大乘同性經》、唯識學、天臺判教……等諸經論所述,將十方淨土的顯相,分成許多等次。每一尊佛都有其不同的度化因緣及重疊的教化因緣,因而産生了不同層次及相同等類的淨土教化世界。由此說明了諸佛嚴土熟生的終極目標,就是大乘淨土思想圓滿完成的極致。
而一個菩薩行者如何開發莊嚴淨土的成佛理想?諸佛的淨土,如何依願力而實現?十方世界的衆生,如何依共業的力量,完成轉穢業成淨業、轉穢土成淨土的目標,則是圓滿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修證成果,最重要的精華內容。佛弟子唯有探究以上所說的「諸佛如何嚴土熟生的底蘊」,才能約略窺見及隨諸佛步入「一分」大乘淨土成佛之道的整體面的修證之路。
本書旨在引導佛弟子如何步入往生淨土修行之路及菩薩因地修學六度波羅蜜次第性及實用性的修行層次,是現代學佛者最需要省思與學習的內涵。
筆者以最赤誠的發心,以彌陀十四個度生本願,用七十余萬言來表達諸佛因地行持六度波羅蜜的圓滿次第。
願彌陀四十八願在菩薩廣遠修證淨土成佛行願的過程中,將彌陀四十八個接引衆生同修佛道的度生悲願,用佛法正義開顯出來。
願彌陀四十八願在五濁惡世的今天,衆生最需要濟度、靠航的時代,能夠各從所緣,適時成爲衆生脫離苦海、修證佛道、往生淨土的信賴資糧。
願娑婆世界與彌陀有緣的衆生,都能在念佛、憶佛的念佛叁昧中,得到阿彌陀佛度生本願的加持,同生淨土。
願與讀者共勉,將菩薩修持淨土成佛之道的利生願行,廣爲流通,並將修學功德,回施有情,普與有緣衆生,同生淨土,回入娑婆,廣度衆生,共證佛道!
釋大寂著
上冊目錄
壹、自序
貳、阿彌陀佛成佛大願的重心
參、菩提道的主要修行內容
一、何謂菩提道?
二、菩薩的正確定義
叁、如何證明你是一個初發心菩薩?(叁月十九日新增)
肆、阿彌陀佛成佛大願論述
五、人天禮忏願(學習六度波羅蜜的前方便)
(一)聽聞佛名是最初成就佛道因緣(2007年4月11日新增)
(二)禮忏是入道的前方便(禮佛、忏悔的修行意義)(2007年4月11日新增)
(叁)由禮忏法門啓開──發隨喜功德心比布施更難的修持問題(2007年4月12日新增)
一、諸佛稱名願
(一)諸佛稱揚佛名的原因(2007年4月26日新增)
1.諸佛贊揚具有何種德行的菩薩?
2.菩薩如何修持般若波羅蜜才能不斷佛種、饒益有情?
3.菩薩未獲深證亦受諸佛稱名贊歎
4.諸佛爲何稱揚未證無生法忍的菩薩?
5.諸佛稱揚菩薩修學甚深般若最重要的原因
6諸佛贊揚在淨土成佛的菩薩
7.結論
(二)諸佛盡贊阿彌陀佛勸生淨土的原因
1.佛爲何特留淨土經敎在未來劫難中住世百年?
2.諸佛爲何盡贊阿彌陀佛勸生西方?
(叁)諸佛贊揚阿彌陀佛名號的遠因
1.阿彌陀佛名號授記因緣
2.阿彌陀佛名聲爲何遍布十方世界?
(四)一佛名號開顯萬佛德行
1.爲何一佛名號顯示萬佛德行?
2.觀想阿彌陀佛身相便見十方諸佛
3.佛佛互贊諸佛名號修成因緣
4.阿彌陀佛名號受到諸佛贊揚的情形
5.諸佛聖號對衆生的影響力
6.阿彌陀佛聖號的功德力量導引後面相關大願
7.結論
二、十念往生願──下品往生願
叁、上品往生願
四、中品往生願
六、布施入門願
七、布施圓滿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