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四章 善惡並明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本章對于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也就是把好的和壞的,兩方面的定義,分別加以說明。

  我們要知道,在每天日常生活當中,都出不了舉止行動、講話、思想這些活動的,佛教稱爲身、口、意叁業。而且從身口意叁方面所表現出來的,既可以表現十種好的,也可以表現十種惡的。善惡的體性,本來是沒有固定的,本性是空的,就是看我們究竟是要做好?或者做壞?像我們的手掌一樣──猶如反掌,你要做善的,就是善,你要作惡,就是惡,本章就是專門闡釋這個道理。

  “佛言”:佛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什麼呢?“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

  這裏,我們應該先把“衆生”的意思弄明白。什麼叫“衆生”?衆生是佛教專有名詞,它在印度稱爲“薩埵”,我們念《心經》,不是念到“菩提薩埵”嗎?薩埵,把它翻成中國話,就是衆生。也有的經典譯爲有情、或是含識、群生,這裏既然把它翻成衆生,那末,我就把衆生的定義解釋一下,簡單地說,衆生有叁個意思:

  一、衆緣所生:譬如我們“人”,出生到這個世間來,是從何而來的呢?由父精母血、我們的第八識,還有五蘊四大(精神物質)許許多多的因緣合在一起,才有我們這個“人”生存到世界上來,所以稱爲衆緣所生。

  二、衆處受生:我們死了以後,生命並不就完了,死,只是換了一個環境和軀殼。現在我們做人行善、修五戒,將來還會來做人的,你要是修十善,將來生到天上去。你如果造罪惡,將來墮入地獄,或者畜牲裏面去。我們死後受生,沒有固定的處所,這一生做人,來生不是永遠做人的,也不是永遠做畜牲的,所受生的地方不一樣,所以稱爲衆處受生。

  叁、衆多生死:一個人,有生必有死,雖然道家要求長生不死,事實上,沒有永遠不死的人,所以佛教講:一個人如果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其他的淨土去,或者是證得阿羅漢果,一期生命結束以後,隨著他的業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遠不停的,所以,我們有好多的生死,現在生到人間,將來生到天上,說不定又墮入叁惡道裏面去,這樣,有衆多的生死,稱爲衆生。

  上面我說的,是薩埵譯爲衆生的意思。在唐朝,新的翻譯家,把它譯成有情,這個名詞可以說是翻得很進步,很有道理,爲什麼?有情,不單單是我們人類,可以說涵蓋了一切有知覺,有執著情感的生物,表示和沒有知覺感情的自然界的無機生物不一樣,因此,說起來“有情”翻得比較好。不過,本經是早期翻譯的,譯成“衆生”也可以。

  現在我們既然是人,這個“衆生”,就當作是我們好了。佛說!我們做一個人,有十樣的事情是可以做成好的,同時也會變成壞的(惡的),因此對于什麼叫善?什麼是惡?我們必須有所認識。

  善與惡的定義,依佛經的解釋,可以歸納爲四點:

  一、從心理方面說:譬如說我們做一件事,如果懷著一種慚愧心、羞恥心去做,這樣的心理是善的,反過來說,要是沒有這種慚愧心,一個人就會無惡不作,這就是惡的了。

  二、從理性方面說:善是一種贊美之詞,譬如我們誇獎人家:“啊!你真好呀!”“你做得很對呀!”惡,是贊美的反面,是一種毀訾之詞,譬如說:“哼!你真是壞透了!”“你怎麼這樣壞啊!”這就是惡了。在《本業璎珞經》中說:“順理曰善,乖背曰惡。”就是順著情理,合乎道理的,就是善;反過來說,乖張、違背情理的,就是惡了。

  叁、從效果方面來說:我們做一件事,要看它的效果是什麼樣子的,也就是這件事情做過以後,結果是好或者是壞呢?如《成唯識論》說:“能爲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乃至能爲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我們做一件事,凡是對自己有利益,對大家也有利益,這是善的。今生有利益,來世也有利益的,這也是善的。反過來說,事情做了以後,對自己既沒有利益,對別人也沒有好處。這一輩子做壞事沒有好處,將來死了,轉個面目來,還是不會好的,那就是不善了。

  四、從行爲方面來說:佛講衆生以十事爲善,以十事爲惡,就是我們每天日常生活行爲所表現的,在我們的身體、嘴巴(言語)、和思想所表現的。本章就是解釋這個道理。

  經文說:“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究竟是那十種呢?“身叁、口四、意叁”,在我們身體上有叁種,在我們口頭上有四種,在我們心理上有叁種。這十種,現在先講:“身叁者:殺、盜、淫”。

  一、身體上有叁種:

  殺:殺就是殺生,殺害有生命的,不單單是殺人,殺害畜牲、螞蟻、蚊蟲,凡是有生命的,都稱爲“殺”,殺生。

  殺有誤殺和故意殺兩種:譬如說,蚊子在咬我,實在討厭,把它打死,起了這種嗔恨心,就是故意殺了。你假如有慈悲心的話,被蚊子來咬,就把它這麼趕一下,怎麼不小心,竟把它打死了,這是誤殺。誤殺和故意殺,罪過不一樣,前者的罪過比較輕,後者罪過很重的。

  殺,就它的罪過輕重來說,可以分爲叁種:以殺“人”的罪過最重,你假使殺到那些聖人,──他是個出家人,已經證得了阿羅漢果,殺了他,等于是“出佛身血”,那種罪過是要墮無間地獄的。殺畜牲,好像殺雞、殺鴨、殺豬,是中等罪。殺蚊蟲、螞蟻,罪過就比較輕了。

  這樣說來,人不可以殺,那末,蚊蟲、螞蟻,可以殺啦?站在佛教慈悲的立場,認真說起來,這些微小的生物也不能殺。儒家有句話:“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我們人貪生怕死,螞蟻、蚊蟲,難道不貪生怕死嗎?看看,一只小螞蟻,你想要去動它一下,它馬上跑了,蚊子、蒼蠅來叮,你要打它,它趕快飛逃了,它們貪生怕死的心理,和人類是完全一樣的,因此,不可以殺害它們的生命。

  從前,願雲禅師做了一首戒殺詩:

  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千百年來碗裏羹”,幾千幾百年以來,我們人類每天中午,晚上所吃的非常可口,是吃什麼東西呢?大魚大肉,是不是?碗裏面的羹湯,是非常美味的,但是,那是多少的生命啊!我們做生日宴客,一擺酒席是幾十桌,幾百桌,那些動物在被宰殺的時候,心中存著無限的怨恨,它們嚎啕的怨聲,像大海那樣的深,這種深仇大恨,永遠不能平息的。你們要知道,現在世界上刀兵的劫難重重,爲什麼不是這兒打仗,就是那裏戰亂呢?這是個“果”,“因”從何而來呢?只要在夜半叁更的時候,聽聽宰牛殺豬時,豬牛叫的淒慘聲,就可以知道是我們自己造的殺業,而造成今日世界的不安甯了。

  盜:偷盜,不與而取,稱爲“盜”。人家的東西,沒有經過主人的允許,便擅自拿過來,就是盜。俗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誰不喜歡錢財呢?你偷偷摸摸地拿走人家的錢財、東西,這就是盜。

  世界上偷盜的形式太多了,佛經中簡單扼要地告訴我們有八種:

  公然劫取:我們打開報紙,沒有一天不報導有關搶劫的新聞,銀行雖然有那麼多的守衛,盜匪依然拿刀拿槍進去搶劫,這是明目張膽地公開搶劫,一點都不害怕的。再說,去搶人家,硬闖入宅,將主人捆綁起來,把財物搜刮去了,就是公然劫取。

  秘密竊取:偷偷地,不給人家知道。過去在大陸上,小偷往往是挖牆洞,從牆腳挖一個洞鑽進去,這情形在菲律賓很少,不過,這裏卻是從屋頂下來,本寺有一個新的大水桶,買了叁百元,裏面滿滿地裝著水,有一天,我發現水桶怎麼不見了?難道飛上了天?這就是小偷,不是公開拿走,而是偷去,他有叁只手。你們或許也曾經碰到,當你拿著手提包坐公車到超級市場或公共菜市買東西時,皮包裏面的一千元怎麼不翼而飛了?叁只手拿走了。這是暗中拿去的,靠他的功夫。

  詐術騙取:他用花言巧語,想了種種辦法,把你的錢拿去。臺灣不久之前,盛行一個叫做金光黨的,你家裏面的首飾,保險箱中的寶貝,他都有辦法騙去的,他有騙術呀!有時候,他來個電話,說你家某某人發生了意外,急著需要一筆錢,快點送過來呀!于是,你就急急忙忙地送去,他拿走了。這是用騙的。

  勢力強取:所謂地頭蛇,在地方上他有勢力,好像電影中常常看到的場面:這條路是我開的,你想從這裏過去,必須放下“買路錢”,不然,不給你過去。憑什麼他敢如此囂張,靠著他有勢力,你不給他,要不要命啊?

  訴訟巧取:大概就是當律師這一類的,明明我有道理,但他的嘴巴,叁寸不爛之舌,很會講話啊!可以說得天上有地下無的,把人家的錢騙到手。這是種巧取豪奪,你肯出錢,他會乖乖地替你出了口。但是錢他拿去了,這是他的功夫。

  恫嚇脅取:這種情形,在我們這個治安不靖的社會,常常發生的。哦!忽然接到一個電話:喂!某人啊!快拿一百萬過來,在××地方;或者是在香港交款,你要不要命?要命的話,在叁天之內交付。他就是用恐嚇的方法來威脅你。你把錢拿了出去,還不敢講哩!

  受寄不還:比如說我們有一樣東西,臨時寄放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就變成人家的了。或者是他感覺到東西很漂亮,就要了過去。本來是寄存的,卻因爲人家貪心,竟被占爲他自己所有,稱爲受寄不還。

  應稅不納:說實在,做一個國民,應當有納稅的義務,但這是大家都不容易做到的。應該納稅而不交;應該納一百元卻只交了一元,這在佛教的戒律上講起來,也是叫做盜。

  盜,有很多形形色色的,我只是從佛經裏面簡單地,就大家所經驗到的,了解的,提出了這八種。佛教說,所有外在的物資財産,是養活我們的生命的,稱爲外命。我們鯨吞人家的財産,就鯨吞了人家的生命,所以,盜是絕對不可以的。

  淫:…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四章 善惡並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