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P3

  ..續本文上一頁理活動,都是了如指掌,一看就知道了,這就是他心通的功夫。

  凡夫所有的心理狀態,證了他心通是可以知道的,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運用定的功夫,把心理活動停止了,那就什麼通都用不上的。

  現在,我講一個短短的故事,證明要是停止了心理活動,他心通的功夫就起不了效用。

  話說中國唐朝代宗皇帝的時候,突然從西天(印度)來了一位出家人,不知道他是何許人,也不知道叫什麼法名,不過,他的耳朵非常大,又對經律論叁藏都通達,因此稱爲“大耳叁藏”。

  當他見到代宗皇帝,說:

  “我有他心通,你不論想什麼,我都知道的。”

  皇帝一聽,這還了得,不如把他介紹給國師慧忠法師,讓他們相識吧!

  兩位大師見面以後,慧忠國師問大耳叁藏:

  “叁藏大師,聽說你有他心通,是不是呀?”

  “不敢當。”

  這個時候,慧忠國師心念一動,問大耳叁藏:

  “你看看,我現在在什麼地方呀?”

  “你現在啊……哎呀,你是一國之師,是皇上的師父,怎麼跑到四川去看“龍舟競渡”呢?”

  意思是說,你現在跟我講話,爲什麼心不在焉地,已經跑到四川去看比賽龍船了。

  “你知道我現在的心在什麼地方嗎?”國師又問。

  大耳叁藏一看,說:

  “哎呀,我的國師啊,怎麼你又跑到天津的橋上去看人家玩猴兒把戲啦?”

  猴兒把戲,這是此地沒有的,過去在大陸或臺灣,有跑江湖的,讓猴子穿上衣服戴著帽子,當當當敲鑼玩戲的。

  慧忠國師又說:“那麼你看,我的心現在又在什麼地方呢?”

  這時,大耳叁藏找來找去,竟不知慧忠國師的心在什麼地方了。爲什麼?因爲國師突然入定,心停止了活動。

  可見一個人在心裏無念的狀態之下,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心通只有在心理活動的時候,才可以有效用,也就是說他心通在有定功的人身上,是用不上的。

  這時,慧忠國師高聲喝斥大耳叁藏:

  “你這個叁藏法師,現在的他心通到那兒去了,怎麼找不到我的心呢?”

  這一則公案,出自《傳燈錄》第五卷,你們可以翻開看看。

  五、宿命通:證到宿命通,對于前生,以及多生多劫,甚至未來世的一切遭遇、成敗,都能夠了解。不但是對自己,連所有的衆生前世一切的生活狀態,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這就是宿命通。

  六、漏盡通:漏,好像一個杯子可以盛水、盛茶,要是有了洞,水就盛不住,漏掉了。那麼,我們人生爲什麼要漏到叁界裏面?就是一切的煩惱業障,因此,這裏“漏”就是指煩惱,你假如能夠斷除一切的煩惱,就可以證到漏盡通。證到這種神通,生命就可以得到自由自在的大解脫。

  經文中“飛行變化”,就是剛才說到的十八種神變,屬于神足通。

  講到變,就是轉變;化,是把沒有的變成爲有,好像變魔術。幾個月前,有一個外國的魔術團來表演,你看看:把整個人砍斷了,好多沒有的東西變成有了。一般的魔術家都可以變,假使我們修行,證到阿羅漢果,這種變化的功夫,是魔術家所望塵莫及的。

  六種神通,除了最後的漏盡通,前面的五通,不只是阿羅漢,就是一般的神鬼、外道,有功夫的都可以證到前五通,只有漏盡通,像阿羅漢、佛、菩薩,已經證了果的,才可以證得。

  “曠劫壽命”,曠,很寬廣的意思。劫,印度話叫劫波,形容時間很久遠。曠劫壽命,就是長壽。就是說能夠修持,有修定的功夫,得到生死自由,可以常住世間,壽命要長就有多長,要短就有多短。想要離開世間,馬上就可以離開,要久住世間的時候,也可以住久一點。

  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他的生死自如,壽命長短也是自由的。佛在世的時候,很多阿羅漢都有這樣的表現。譬如說,他希望趕快滅度,能夠自身出叁昧火,把自己的身體焚化;他假使要常住世間,好像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弟子叫大迦葉的,還不想滅度,他發願要等到當來下生的彌勒佛降生成道的時候,親自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獻給彌勒佛。因此,依佛教曆史的記載,大迦葉現在還在雞足山入定,就是要等待彌勒菩薩出世成佛以後才圓寂的,──證了阿羅漢果位是有這樣的功夫。

  “住動天地”,證了阿羅漢果,由于他有許許多多的修持和功德,能夠在他住的地方,感動所有的神祇,這說明了阿羅漢的威德,是非常偉大的。

  在小乘的果位,四果阿羅漢,已經證得無學位,前面的初果、二果、叁果,稱爲有學位。還有,初果,稱爲見道,二、叁果稱爲修道,這是小乘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修學的層次,有這些等級。

  證得阿羅漢果位時,必定會說: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這是什麼意思呢?阿羅漢在這一生當中,已經修持到了無學的地位,一切煩惱都斷盡了,所有該修持的一切梵行都建立了,所應該辦的工作,都已經辦完了,不會再到叁界六道中輪回受苦。

  “次爲阿那含”,第二個是講阿那含。阿那含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叫做不來,或者不還,這是四果當中的第叁果。什麼叫做不來呢?就是修證到叁果的境界,不會再到欲界(人間)來受生死了,所以稱爲不來。

  “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阿那含是什麼呢?當他壽命終了的時候,他的靈神,靈神就是一般世俗所講的靈魂,佛教稱爲神識,或者阿賴耶識。唯識家在《八識規矩誦》中說它是“去後來先作主翁”,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死的時候,它是最後離開身體的,而一個人來投生的時候,它第一個來入胎,因此說是去後來先作主人翁,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也就是這個神靈,我們平常所講的靈魂。

  不過,阿賴耶識和靈魂是有差別的。一般所謂的靈魂並不會改變,而阿賴耶識卻是儲藏著我們從生到死,不斷地造業所留下來的業種子。這些業種子如果碰到相應的因緣,就會再發芽結果,也就是感受報應。由于每個人所造的業不一樣,千差萬別的業種子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面,成熟的時候,結果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不同的阿賴耶識牽引了各種不一樣的生命境遇,這是跟靈魂不同的地方。我在一開始就說過,本經是最早傳譯到中國來的,也是一部很古老的經典,當時爲了適應國人的風情習俗,在翻譯上也就隨順著國人的思想和語言了。

  或許有的人會懷疑,一個人死了以後,他的神識究竟到什麼地方去了呢?當然一個人上生天堂也好,下墮地獄也好,完全由他在世的時候所作所爲來決定,因果是絲毫不爽的。人在世時,生命可以保持不壞,全靠壽、暖(氣)、(第八阿賴耶)識,假使一口氣不來,第八識離開了身體,于是身體變成冰冷的,這個時候就一命嗚呼了。另一方面,斷了氣,並不是一了百了,我們的神識雖說已經離開了身體,卻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個軀殼,就像我們作客的,換了一家旅社。

  在《雜寶藏經》中,有一首偈,說明一個人斷了氣,可以依著身體的溫暖,到最後在那一部份冷下來,決定死後到什麼地方去投生,這首偈說:

  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

  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頂聖”,假使一個人死的時候,身體所有的部份都冰冷了,最後頭頂還有溫度的話,他一定是出生在好的地方,一定是去成佛作祖,或者去西方了,所以叫“頂聖”。“眼生天”,假使是面部眼部最後離開的,將來會生到天上去。“人心”,胸部心髒最後沒有溫度,一定再來做人的。“餓鬼腹”,最後的溫度是在腹部,將來是要做餓鬼的。“畜生膝蓋離”,要是溫度是從膝蓋離開,這個要墮入畜生道裏面去。“地獄腳板出”,整個身體都已經冰冷,最後一雙腳還是很熱,是最不好的,恐怕要墮落到地獄裏面去了。這是《雜寶藏經》中告訴我們,一個人死後會到什麼地方去,可以作爲參考。

  阿那含(第叁果),最後神識到那裏去呢,是到十九天去,而後再修行,證得阿羅漢果。

  依佛法講: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個天,色界分爲四禅,初禅、二禅、叁禅各有叁天,四禅有九天,四禅四天向上的五個天,通稱爲“五不還天”,又稱“淨居天”。如果你們念誦《地藏經》,或者其他經典的話,對這五個天的名稱一定很熟悉的,就是: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證得第叁果阿那含的,神識就是到這五不還天去,然後再加功用行,修持禅定。而一般用功修持者,如果生到這五天來,也比較好用功,到了那裏,就不會再來輪回生死了。

  “次爲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接著講斯陀含,斯陀含,翻譯成中國話,稱爲一來,這是第二果。他死後再到人間來受一次生死,就可以證成阿羅漢果。

  “次爲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須陀洹,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稱爲“預流”,或稱爲“入流”,這是初果。爲什麼稱預流?他已是預入聖者之流了,但是和儒家所說的聖者並不相同,他是已經超越了人天的聖人。因此,證到初果,就不會再墮入叁惡道去了,等于考上了大學,已經取得了入學的資格,只要一步一步地向前進,一定可以獲得學位的,所以稱爲預入聖人之流。不過,須陀洹還要經過七次生死,才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他跟一般的凡夫也不一樣,凡夫在六道輪回裏面,初果須陀洹只是到人間天上來修行,不會再到叁途裏面去了。

  以上所講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是小乘的四個果位,它必須經過修學證悟,到了什麼階段,證得什麼樣的果位,斷了多少的煩惱。佛學中有所謂“見惑”和“思惑”,就是對事理兩方面所有的煩惱,都把它給斷除了,一步一步的,才能夠證得。所以,證了四果,不是容易的,而是有層次地慢慢修持。

  “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複用之”,我們出家的目的,就是要修持、證果,但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能夠把愛欲斷除。愛,就是情愛,欲,就是貪欲。能夠把情愛和貪欲斷除,才能夠免除生死之苦。說個譬喻,好像我們的四肢──兩只手和兩只腳,假如用刀把它斬下來,就不能動了。雖然現在科學發達,發生了車禍、意外,手腳斷了,馬上就可以把它駁接上去,或者裝上義肢,但是在古時候,佛在世時醫療是很原始的,所以作這樣的譬喻。四肢斷了,就是沒有用了。“不複用之”,起不了作用了。意思是說,我們要出家、要證果,首先必須把情愛和貪欲,所謂“財色名食睡”,這許許多多的煩惱,欲望都斷了,才能夠證果,不然,由愛欲而造業潤生,招感無窮無盡的生死輪回,那裏能夠解脫、自在,證得聖果呢?

  在座的諸位雖然沒有出家,當然也沒有想到要證果。但是,我們學佛,希望有所受用;心地能夠獲得清淨,最低限度,對于人生的這許多欲望、情愛,必須多少能夠減輕一些,我們的身心才能夠輕安,自在!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