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出家证果▪P2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样呢?“常行二百五十戒”,常常地修行二百五十条戒律。讲到戒,一般分为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好像在座诸位,要受戒的话,就是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像比丘就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戒,还有沙弥十戒,这是一般所说的戒条。

  你要知道,本经的听众,它的当机众,都是出家人,假使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对在座诸位讲,就不会说是二百五十戒了,我们今天也有当机众,所以,我特别提出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做一个佛教徒,最起码应该守五戒。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佛教的根本戒条,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沙弥(尼)也好,纵然受几百条戒,最根本的,还是这五条戒。五戒是:

  不杀生:爱惜生命,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每个人都贪生怕死的,就是小小的蚊虫蚂蚁,你想要把它打死,它就会赶快逃,赶快飞。生命是最可贵的,所以佛教第一条戒不可以随便杀生,不但不可以杀人,连小动物都不可以杀死的。

  不偷盗:讲到偷盗,佛学称为“不与取”,人家送东西给我们,另当别论。要是人家的东西,不经过他的同意便随意拿过来,就犯了盗戒。人家的东西,偷偷地取得,叫做偷;用武力去抢,就是盗了。不管是暗中拿人家的东西,或者明目张胆地去抢劫人家的东西,在佛教里面,都是犯了第二条根本大戒──偷盗。

  不邪淫:淫是男女的性行为,在家居士,正式的夫妇,为了传宗接代,行周公之礼,是正当的,佛并不反对,但既然有了家庭,有了夫妇关系,就不可以到外面“拈花惹草”,或者“红杏出墙”。不三不四地乱搞,就叫做邪淫,佛教是禁止的。

  不妄语:妄语,就是随便说话骗人家,甚至于恶口骂人,都是不应该的。做一个正人君子,必须言而有信,讲出来的话,要很文雅的,那些粗话,不可以随便从我们的口中跳出来。

  不饮酒:酒本身是没有罪过的,问题是酒喝多了就会乱性,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往往为非作歹,什么坏事情都做得出来,所以酒是要禁止喝的。

  关于五戒,依戒律说,前面四种是性戒,它的本质就是有罪的,第五种酒,是遮戒,遮,就是停止、不可以。佛教讲五戒,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不但佛教讲五戒,儒家也是讲五戒的,只是名词换了一下,说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杀生就是有仁慈心,不偷盗是很有义气的,既是要帮助人家,怎么可以随便拿取人家的东西呢?不邪淫就是遵守礼节,不妄语是言而有信,不饮酒,保持清醒的理智,不随便吃麻醉神经的东西,所以儒家的五常,跟佛教的五戒是二而一,意思完全一样的。

  因为经文讲到“常行二百五十戒”,在座的都是在家菩萨,所以我把你们该遵守的介绍给大家。你们也许要说:“佛教一开口就要我们守戒,这些我们都不容易做到,还是不要持戒吧!”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佛告诉我们:五戒能够遵守一条,就有一条的功德,要是五条戒不能全部守,守四戒也好,守三条、两条或者一条都好。现在,我再为大家简单地讲一个守戒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打家劫舍的集团(好像此地常常抢银行、百万富翁的),为了抢劫,往往杀生害命,把人都杀死了。在这个强盗集团中,有一份子,因为能够守戒而保存了生命。做强盗还持戒,真是笑话,但事实的确如此。

  这一个强盗,他家住在寺庙旁边,寺里有一位老和尚,常常为信徒授戒。有一天,这个强盗感到很有趣,也去看看老和尚。

  “老和尚,我能不能受戒?”

  “可以。”

  老和尚问他:“不杀生,你能够守吗?”

  他一想,答:“办不到,我去抢劫的时候,人家不给,我就向他这么一刀呀!一定要杀生的。”

  “第二条,不偷盗……”

  “还得了,这是我的本行,我是专门抢劫人家的,这个更办不到了。”

  “第三不邪淫,你能守吗?”

  要知道,好多强盗是财色两得的,既抢人家的东西,连人家的命都玩了,因此这强盗一听老和尚这么问,连忙摇头说:

  “我也不能办到!”

  “第四,不妄语,就是不能说谎话。”

  他想想,说:“这个我要是能够忍一忍,可能办得到。”

  “第五,不饮酒,能守吗?”

  “这个不行,我们在抢劫之前之后,吃酒,是要壮胆和庆祝的,不能没有酒。”

  所以,五戒的杀盗淫酒四条,他都做不到,他对老和尚说:

  “我假如要持戒的话,勉勉强强地守第四条不妄语还可以。”

  “好吧!你就守不妄语这一条戒,一定有功德,将来说不定能够使你转危为安,让你平安的。”老和尚慈祥地说。

  有一天晚上,头头通知这个集团的成员,明天要到某村庄,向一家百万富翁下手,到时候,大家一定要准时来报到集合。

  受戒的强盗,接到了这个命令,一定要去赴约。他想反正明天又可以分到一笔钱了,就赶快到市场去买鱼买肉和酒,准备先吃饱喝饱了,再去下手。

  当他提著酒肉从菜市场回来,快到家的时候,碰到了他的叔叔。

  “某人啊!你今天有什么喜事呀!要请客吗?”

  “没事情,还有两三天就要过年了,我一时高兴,去买点食品自己作乐。”

  于是他回去煮啦,吃啦,突然想起老和尚的话,──其他四戒不能守,这条妄语戒,受了以后一定要遵守的,他说:

  “哎呀!糟糕了,我说是买回来自己作乐,今天没有什么事,晚上我假如去赴约的话,岂不就打妄语了吗?有罪过啊!”

  他为了守戒,那天晚上决定不去赴约,吃饱了就睡大觉。

  谁知道他们那个集团当晚去抢劫时发生了意外,因为大富人家有的是卫兵,极力抗御,把这些抢匪一网打尽,送往官府查办,最后全部砍头伏法,而这位守戒的仁兄,为了守不妄语戒,没有去参加这次的行动,结果保全了一条小命。

  这就是能够持戒的功德。

  我们再回头来说,二百五十戒是出家的比丘(像我这样的身份称为比丘)所受持的具足戒,也就是完全要遵守的戒条,有二百五十条。这二百五十条,共分成七类:(一)四波罗夷,(二)十三僧残,(三)二不定法,(四)一百二十舍堕,(五)四提舍尼,(六)百众学,(七)七灭诤法。总而言之,这是做一个比丘,应该遵守的戒条。譬如说杀盗淫妄四波罗夷,是根本戒,通于在家,也就是出家与在家同样的最根本戒条,其他的不是根本戒。所以犯了戒,并不是每一条都同等重罪的,但是根本精神是脉络相通的。在座除了心理法师是受比丘戒,应该遵守这二百五十条戒,你们都不必遵守,只要持五戒就可以了。再说,我们现在也不是专门研究戒律,只须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

  “进止清净”,进,就是向前进;止,就是停止。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合乎威仪,合乎戒律,能够这样做到,才可以保持身心的清净。总而言之,二百五十条戒也好,三百四十八条戒也好,或者是五戒、八戒,主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止恶行善”,凡是坏的事情,绝对不可以去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这是我们持戒的根本目的。

  “为四真道行”,四真,就是前面所讲的“四谛”─苦、集、灭、道四种真理,是作为沙门所修持的一种行门(功夫)。

  “成阿罗汉”,假使能够观察苦集灭道,修持到家了,最后就可以证到四果的阿罗汉。阿罗汉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梵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太多了,依《法华经论释》所说,阿罗汉含有十九种意义,不过,把它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应供:阿罗汉是真正应该接受人天供养的圣者。

  二、杀贼:贼,指烦恼贼,证到阿罗汉的圣果,已经把所有的烦恼都断尽了。

  三、无生:阿罗汉既然断除了一切的烦恼,也断尽了一切染污的行为,这时候已经了生脱死,不会再来受生了,所以称为无生。

  以前,我曾经讲过,比丘也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也可以说比丘属于因,阿罗汉属于果。在因地能够修持乞士的因,就可以证得应供的果;在比丘的因地能够怖魔,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就可以杀灭烦恼贼;在比丘的因位能够断一切恶,到了阿罗汉的果位,便证得无生,所以比丘和阿罗汉的三种意义,可以相对待,有因果关系的。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成了阿罗汉果,就证得六种的神通。这六种神通,我简单地把它介绍一下:

  一、天眼通:好像你现在看书,里面的字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那一边的东西,就看不到了。我们在房子里面,可以看到所有摆放著的东西,可是房子外面的,就看不到了,可见凡夫的视力是有限的。假如成为阿罗汉,证了天眼通,视野不受物质的障碍,就是几千几万里以外,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空间,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

  二、天耳通:大的,响亮的声音我们听得到,可是小的就听不到了。在房屋里面的声音,我们听得到,但隔壁的声音就听不到了。假如证得了天耳通,不但大声听到,小的声音也听得到;人的声音可以听得到,那些小小的蚊虫蚂蚁在讲话,也同样听得清清楚楚,甚至连在几千里、几万里以外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的,这是证得天耳通的效果。

  三、神足通:或者称为如意通、神境通,证得这种功夫,就会有很多的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讲到神通变化,佛经中常常提到有十八种神变,譬如说在右胁可以出水,左胁可以出火;左边出水,右边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等等,都是在变化的,证到阿罗汉就具有这样的功夫。还有,走在水上,和在平地行走一样的;走在地上好像在水中一样的,可以钻进去;也可以在空中自在地行、住、坐、卧,甚至把自己的身体遍满整个虚空,也可以由大变成很小,这十八种变化,经典中称为十八种神变,是神足通所具有的变化。

  四、他心通:现在我们跟人家面对面,人家口里面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有的人嘴里面讲的是这样,心里面想的又是另外一套,别人都不晓得他内心的意念是什么,但是,要是证了他心通,别人的一切心…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一章 出家证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