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怎麼樣呢?“常行二百五十戒”,常常地修行二百五十條戒律。講到戒,一般分爲在家戒和出家戒,在家戒,好像在座諸位,要受戒的話,就是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戒,像比丘就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叁百四十八戒,還有沙彌十戒,這是一般所說的戒條。
你要知道,本經的聽衆,它的當機衆,都是出家人,假使釋迦牟尼佛當時,是對在座諸位講,就不會說是二百五十戒了,我們今天也有當機衆,所以,我特別提出來爲大家介紹一下:做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應該守五戒。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佛教的根本戒條,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沙彌(尼)也好,縱然受幾百條戒,最根本的,還是這五條戒。五戒是:
不殺生:愛惜生命,是每一個人的天性,每個人都貪生怕死的,就是小小的蚊蟲螞蟻,你想要把它打死,它就會趕快逃,趕快飛。生命是最可貴的,所以佛教第一條戒不可以隨便殺生,不但不可以殺人,連小動物都不可以殺死的。
不偷盜:講到偷盜,佛學稱爲“不與取”,人家送東西給我們,另當別論。要是人家的東西,不經過他的同意便隨意拿過來,就犯了盜戒。人家的東西,偷偷地取得,叫做偷;用武力去搶,就是盜了。不管是暗中拿人家的東西,或者明目張膽地去搶劫人家的東西,在佛教裏面,都是犯了第二條根本大戒──偷盜。
不邪淫:淫是男女的性行爲,在家居士,正式的夫婦,爲了傳宗接代,行周公之禮,是正當的,佛並不反對,但既然有了家庭,有了夫婦關系,就不可以到外面“拈花惹草”,或者“紅杏出牆”。不叁不四地亂搞,就叫做邪淫,佛教是禁止的。
不妄語:妄語,就是隨便說話騙人家,甚至于惡口罵人,都是不應該的。做一個正人君子,必須言而有信,講出來的話,要很文雅的,那些粗話,不可以隨便從我們的口中跳出來。
不飲酒:酒本身是沒有罪過的,問題是酒喝多了就會亂性,一個人失去了理智,往往爲非作歹,什麼壞事情都做得出來,所以酒是要禁止喝的。
關于五戒,依戒律說,前面四種是性戒,它的本質就是有罪的,第五種酒,是遮戒,遮,就是停止、不可以。佛教講五戒,完全是做人的道理。不但佛教講五戒,儒家也是講五戒的,只是名詞換了一下,說爲五常──仁、義、禮、智、信,不殺生就是有仁慈心,不偷盜是很有義氣的,既是要幫助人家,怎麼可以隨便拿取人家的東西呢?不邪淫就是遵守禮節,不妄語是言而有信,不飲酒,保持清醒的理智,不隨便吃麻醉神經的東西,所以儒家的五常,跟佛教的五戒是二而一,意思完全一樣的。
因爲經文講到“常行二百五十戒”,在座的都是在家菩薩,所以我把你們該遵守的介紹給大家。你們也許要說:“佛教一開口就要我們守戒,這些我們都不容易做到,還是不要持戒吧!”希望大家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佛告訴我們:五戒能夠遵守一條,就有一條的功德,要是五條戒不能全部守,守四戒也好,守叁條、兩條或者一條都好。現在,我再爲大家簡單地講一個守戒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打家劫舍的集團(好像此地常常搶銀行、百萬富翁的),爲了搶劫,往往殺生害命,把人都殺死了。在這個強盜集團中,有一份子,因爲能夠守戒而保存了生命。做強盜還持戒,真是笑話,但事實的確如此。
這一個強盜,他家住在寺廟旁邊,寺裏有一位老和尚,常常爲信徒授戒。有一天,這個強盜感到很有趣,也去看看老和尚。
“老和尚,我能不能受戒?”
“可以。”
老和尚問他:“不殺生,你能夠守嗎?”
他一想,答:“辦不到,我去搶劫的時候,人家不給,我就向他這麼一刀呀!一定要殺生的。”
“第二條,不偷盜……”
“還得了,這是我的本行,我是專門搶劫人家的,這個更辦不到了。”
“第叁不邪淫,你能守嗎?”
要知道,好多強盜是財色兩得的,既搶人家的東西,連人家的命都玩了,因此這強盜一聽老和尚這麼問,連忙搖頭說:
“我也不能辦到!”
“第四,不妄語,就是不能說謊話。”
他想想,說:“這個我要是能夠忍一忍,可能辦得到。”
“第五,不飲酒,能守嗎?”
“這個不行,我們在搶劫之前之後,吃酒,是要壯膽和慶祝的,不能沒有酒。”
所以,五戒的殺盜淫酒四條,他都做不到,他對老和尚說:
“我假如要持戒的話,勉勉強強地守第四條不妄語還可以。”
“好吧!你就守不妄語這一條戒,一定有功德,將來說不定能夠使你轉危爲安,讓你平安的。”老和尚慈祥地說。
有一天晚上,頭頭通知這個集團的成員,明天要到某村莊,向一家百萬富翁下手,到時候,大家一定要准時來報到集合。
受戒的強盜,接到了這個命令,一定要去赴約。他想反正明天又可以分到一筆錢了,就趕快到市場去買魚買肉和酒,准備先吃飽喝飽了,再去下手。
當他提著酒肉從菜市場回來,快到家的時候,碰到了他的叔叔。
“某人啊!你今天有什麼喜事呀!要請客嗎?”
“沒事情,還有兩叁天就要過年了,我一時高興,去買點食品自己作樂。”
于是他回去煮啦,吃啦,突然想起老和尚的話,──其他四戒不能守,這條妄語戒,受了以後一定要遵守的,他說:
“哎呀!糟糕了,我說是買回來自己作樂,今天沒有什麼事,晚上我假如去赴約的話,豈不就打妄語了嗎?有罪過啊!”
他爲了守戒,那天晚上決定不去赴約,吃飽了就睡大覺。
誰知道他們那個集團當晚去搶劫時發生了意外,因爲大富人家有的是衛兵,極力抗禦,把這些搶匪一網打盡,送往官府查辦,最後全部砍頭伏法,而這位守戒的仁兄,爲了守不妄語戒,沒有去參加這次的行動,結果保全了一條小命。
這就是能夠持戒的功德。
我們再回頭來說,二百五十戒是出家的比丘(像我這樣的身份稱爲比丘)所受持的具足戒,也就是完全要遵守的戒條,有二百五十條。這二百五十條,共分成七類:(一)四波羅夷,(二)十叁僧殘,(叁)二不定法,(四)一百二十舍墮,(五)四提舍尼,(六)百衆學,(七)七滅诤法。總而言之,這是做一個比丘,應該遵守的戒條。譬如說殺盜淫妄四波羅夷,是根本戒,通于在家,也就是出家與在家同樣的最根本戒條,其他的不是根本戒。所以犯了戒,並不是每一條都同等重罪的,但是根本精神是脈絡相通的。在座除了心理法師是受比丘戒,應該遵守這二百五十條戒,你們都不必遵守,只要持五戒就可以了。再說,我們現在也不是專門研究戒律,只須大概了解一下就好了。
“進止清淨”,進,就是向前進;止,就是停止。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合乎威儀,合乎戒律,能夠這樣做到,才可以保持身心的清淨。總而言之,二百五十條戒也好,叁百四十八條戒也好,或者是五戒、八戒,主要的一個原則就是“止惡行善”,凡是壞的事情,絕對不可以去做,好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去做,這是我們持戒的根本目的。
“爲四真道行”,四真,就是前面所講的“四谛”─苦、集、滅、道四種真理,是作爲沙門所修持的一種行門(功夫)。
“成阿羅漢”,假使能夠觀察苦集滅道,修持到家了,最後就可以證到四果的阿羅漢。阿羅漢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太多了,依《法華經論釋》所說,阿羅漢含有十九種意義,不過,把它歸納起來有叁種:
一、應供:阿羅漢是真正應該接受人天供養的聖者。
二、殺賊:賊,指煩惱賊,證到阿羅漢的聖果,已經把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
叁、無生:阿羅漢既然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也斷盡了一切染汙的行爲,這時候已經了生脫死,不會再來受生了,所以稱爲無生。
以前,我曾經講過,比丘也有叁個意思:乞士、怖魔、破惡。也可以說比丘屬于因,阿羅漢屬于果。在因地能夠修持乞士的因,就可以證得應供的果;在比丘的因地能夠怖魔,到了阿羅漢的果位,就可以殺滅煩惱賊;在比丘的因位能夠斷一切惡,到了阿羅漢的果位,便證得無生,所以比丘和阿羅漢的叁種意義,可以相對待,有因果關系的。
“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成了阿羅漢果,就證得六種的神通。這六種神通,我簡單地把它介紹一下:
一、天眼通:好像你現在看書,裏面的字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那一邊的東西,就看不到了。我們在房子裏面,可以看到所有擺放著的東西,可是房子外面的,就看不到了,可見凡夫的視力是有限的。假如成爲阿羅漢,證了天眼通,視野不受物質的障礙,就是幾千幾萬裏以外,都可以一目了然,所有的空間,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
二、天耳通:大的,響亮的聲音我們聽得到,可是小的就聽不到了。在房屋裏面的聲音,我們聽得到,但隔壁的聲音就聽不到了。假如證得了天耳通,不但大聲聽到,小的聲音也聽得到;人的聲音可以聽得到,那些小小的蚊蟲螞蟻在講話,也同樣聽得清清楚楚,甚至連在幾千裏、幾萬裏以外的聲音,都可以聽到的,這是證得天耳通的效果。
叁、神足通:或者稱爲如意通、神境通,證得這種功夫,就會有很多的變化,都是不可思議的。講到神通變化,佛經中常常提到有十八種神變,譬如說在右脅可以出水,左脅可以出火;左邊出水,右邊出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等等,都是在變化的,證到阿羅漢就具有這樣的功夫。還有,走在水上,和在平地行走一樣的;走在地上好像在水中一樣的,可以鑽進去;也可以在空中自在地行、住、坐、臥,甚至把自己的身體遍滿整個虛空,也可以由大變成很小,這十八種變化,經典中稱爲十八種神變,是神足通所具有的變化。
四、他心通:現在我們跟人家面對面,人家口裏面講什麼,我們就聽什麼。有的人嘴裏面講的是這樣,心裏面想的又是另外一套,別人都不曉得他內心的意念是什麼,但是,要是證了他心通,別人的一切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