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 四真實善知識

  寶積經8-2:四真實善知識

  主題:寶積經第8-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我們接著來看怎麼樣才是真實菩薩。

  【複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實菩薩。何謂爲四?能信解空,亦信業報。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深樂涅槃,而遊生死。所做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迦葉!是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

  第一個「能信解空,亦信業報」。在《中論》裏面就有談到這個問題。佛陀說這個空法,是「爲離一切見,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我們衆生最大毛病都是邊見。什麼叫邊見呢?說「有」,就執著它是實實在在的有,是永遠不變的;說「空」就斷滅空,認爲什麼都沒有。衆生的毛病,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無」。執著有,這個就不能解脫了。執著空,更嚴重,什麼因果業報、善惡都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們說文字上講的空跟實際上的空是有一段距離,內涵是不太相同的。文字上講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空了;但是佛法裏面講到的空,確實有它充實的內容,不是沒有,而是形形色色的萬事萬,沒有永遠不變的一個主體,沒有一個自性,是隨著種種的因緣條件不斷在變化。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說《心經》最短了,兩百六十個字,說「色即是空」,形形色色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無自性的,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在因緣聚散當中,暫時的一個假相。

  比如說一棵樹木活生生的在山上,叫做森林、叫做樹木,可是當人們需要的時候,把它砍下來,那個時候不叫樹木了,就叫做材料、木材,名稱改變了。然後把它鋸成一片一片,拼裝起來,那時候不叫做木材,叫做桌子了。這個桌子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以後腐爛了,腐爛的時候不是突然腐爛的,每一分每一秒時時刻刻都是不斷的在變化中,經過相當時間腐爛了,我們不要了。甚至有錢人覺得太舊了,用了一兩年不要了,扔掉到垃圾堆去。

  雖然一切是空無自性,空無主體,卻是有它的因果業報。這一個是真實菩薩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知一切法無有吾我,而于衆生起大悲心」。衆生不了解空的道理,所以被萬象所迷惑,心被形形色色的內在身心、外在世界的一切迷惑了。這本來就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但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形形色色、五顔六色,卻是讓衆生迷惑不已。衆生不知道「空」,爲了在石火電光中去獲得個人的利益,掌控支配這種欲望,不惜犯下了滔天大禍,種下了叁惡道的因。所以菩薩就是不忍衆生苦。

  雖然在六道當中,菩薩是以陪公子讀書的心情來陪伴我們,因爲菩薩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菩薩知道一切法無有實實在在主體,但是又能夠于衆生起大悲心而去度化他。衆生是成就我們佛道的恩惠者。假如說我們通達了諸法的空性,但是對衆生又無動于衷,這個就喪失了佛菩薩救世的本懷。

  衆生沒有智慧,不了解空,被萬事萬物蒙騙了,而去造業起煩惱、造業受苦,都是冤枉的。所有這些衆生都是我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姊妹、同學朋友,我們怎麼忍心讓他們繼續迷迷糊糊的造業受苦呢?所以,一個真實菩薩是了解了一切法是空,但是這個悲心是油然而生。

  所以,「知一切法無有吾我」就是了解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但是「而于衆生起大悲心」,這是真正的菩薩了。

  第叁個「深樂涅槃,而遊生死」。這一個就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最終的目標就是涅槃。一般人以爲涅槃就是死亡了,事實上不是這樣子的。現在有什麼高僧大德去世的時候,我們都會寫上「證大涅槃」。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涅槃。

  什麼叫做涅槃?在過去我們翻成「圓寂」。所有的煩惱沒有了,寂滅了,所有不好的斷除了,功德圓滿了,智慧生出來了,沒有這個生死的問題,沒有煩惱的問題。所以,煩惱斷盡、生死了了,我們叫圓寂,寂滅了。

  涅槃有好幾種,一個是有余涅槃——證到涅槃境界的人,他這個肉報身還是有老病死的苦惱。另一種是無余涅槃——這一生當中業報盡了,肉報體也盡了。

  但是佛法這種無住涅槃,就是我們這裏所說的深樂涅槃。證到涅槃以後呢?留惑潤生,來廣度衆生,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來度化衆生,就是無住涅槃。大乘所說的無住涅槃,不是說了了生死,不再有生死,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雖然有生死,但是沒有生死的痛苦。所以是深樂涅槃而遊于生死。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假設一個人身體很虛弱,風吹雨打隨時都會感冒、咳嗽頭痛;但是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不怕風吹、不怕雨打,甚至什麼日曬也不怕。

  衆生沒有智慧、沒有福德,所以在這個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起惑造業受苦。菩薩有智慧有福德,在生死大海當中,不但自己不會頭出頭沒,他事理清楚,有智慧、有福德、有悲心,在生死大海當中來利益衆生,來修福德。證到涅槃的這種智慧有了,但是菩薩因爲悲心,所以來陪我們這些衆生、這些公子,在生死大海當中,好象是遊樂、是遊戲。

  再舉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不會遊泳的人跳到水裏是很痛苦的,會遊泳的人跳到水裏是如魚得水,在水中能夠救人。菩薩就像是這個會遊泳的人,因爲有這種智慧。破除了我執我見,斷除了煩惱,不再有生死、煩惱的問題,內心困惑、生死迷惘這些問題都完全解決的人,我們說證到涅槃了。

  破除了我執我見了,有智慧、有悲心,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有智慧,斷了我執我見,但是對衆生的生死棄之不顧,那不是我們學菩薩道的人所修的這種涅槃。所以這個地方說「深樂涅槃,而遊生死」,生死像是遊戲了。

  在《華嚴經》裏面怎麼講呢?說這個生死好象是「如遊園觀」,視這個生死、投胎轉世、輪回好象是去參觀花園。我們去參觀花園一定很高興很愉快,那菩薩來示現生死,就好象我們去參觀漂亮的花園一樣。

  所以,生死對菩薩來說就是一個機會。輪回是美事;能夠參加輪回是一件好的事情。能夠有生死的機會,才有度化衆生的機會,培福德的機會。所以我們一般人認爲這個輪回痛苦,生死像冤家,但是對一個修菩薩道的人來講呢,輪回是美事情,生死是機會。

  一個人離開世間了,時間到了,眼睛一閉,呼吸停止了,我們世間的人叫做死亡、別世、逝世。離開人間,好象是一個很悲哀的,走向一個渺渺茫茫的世界去了。

  但是我們佛法裏面怎麼講呢?就叫做往生。我們造了這麼多的業,這一生離開世間了,就像一個破破爛爛的房子我們丟掉它不要了,再去換一個新的房子。我們所造的善業,我們學習到的知識,我們所結到的善緣,甚至我們所做的壞事,所講的壞話,這些善業惡業跟著我們又去轉生,投胎轉世,往生了。

  所以佛教對這個死亡認爲是一件好事。但是要善終;必須要多造善業以後,我們就是以一個舊房子去換了一個新房子。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不想永遠住在破爛的房子。

  這個身體會老會病會死,就像一個破爛的房子,再怎麼保護、再吃什麼補、再打什麼針,終究是會老病死。我們再怎麼愛它、保養它,二十四小時照顧的這麼好,怕它冷怕它熱,有冷氣有暖氣,睡覺要睡這個彈簧床...,再怎麼保養,這個肉體終究送給我們的是老病死。

  但是還沒有老病死之前,我們可以學習許許多多的知識,學習許多的智慧,我們可以發悲心去利益衆生,做義工、做善事,培養許許多多的福德。然後我們有一天老病死了,我們乘著這個業力、乘著這個願力又去往生了。往生到善道、好的家庭、好的父母、好的朋友,我們又是從小baby來到這個人間了。

  所以佛法對生死,它認爲這是一個過程。死才能生,生必然走向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是,因爲衆生總是執著某一個過程,希望它停留在一個點上,所以會痛苦。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講。一棵樹開花了,花謝了,結成果實。是不是因爲花謝我們痛苦呢?不會;因爲必須花謝了才結成果實。果實成熟掉下來了,我們會悲哀嗎?不會;因爲果實成熟掉下來以後,才變成種子。種子掉在泥土以後,種子變化了,開始抽芽、長芽了,種子沒有了。這個芽慢慢的長葉子,抽枝發芽了,芽也不見了,變成樹枝樹葉。然後又開花、結果、果實掉落、又變成種子、抽枝發芽...

  花謝了,我們不說花死了,我們說花謝了,果實生出來了。因爲果實成熟了,掉下來了,它變成種子了;種子變成芽、變成樹枝、然後長葉子,又重新開花。所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之所以被生死困惑,就是我們永遠想保留某一段過程,就像希望花永遠是花,果實永遠是果實,這個說不過去。我們之所以痛苦煩惱,就是深深的執著其中一段過程,永遠不要變化。因爲錯誤的執著,也導致了生命的困惑。但是證到涅槃的人了解這些過程,了解身心的無常,從無常當中了解無我。

  這個生理的變化,我們也擋不了,即使一個聖者佛陀來到這個世間,也是擋不了,也不能夠違背這個大自然的法則。大自然的大法則就是什麼呢?前因後果,主因助緣不斷的在變化。

  佛陀八十歲要離開世間了,老病死照樣的,只是他的心境是平靜的、甯靜的、安祥的,預知死至的,幾個月前就說「我要走了,你們有問題的趕快問,否則沒機會了。」所以叫阿難尊者把吉祥草鋪好地,再爲弟子們說了《遺教經》,就這麼很安祥的,時間到了就走了。爲什麼呢?跟法相應了,了解諸法的空性,隨順空性了。

  我們衆生就是不了解諸法的空性,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涅槃,就是對生死莫可奈何的,每一生每一世我們都交了寶貴的學費。什麼學費呢?叫做生命。每一生每一世都交了一個生命,而又不了解生命,繼續的迷糊下去,這是很可惜的。

  所以我們此生此世不要再白交這個學費了。我們要利用這個生死,了解生死,了生死而不被生死所迷惑,那就是要證涅槃。所以涅槃是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一個最重要的目標,簡單的就是說要有智慧,破除了我執我見,…

《寶積經講記 四真實善知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