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寶積經講記 四真實善知識▪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死自在、煩惱自在了。

  作爲一個真實菩薩,是深樂涅槃而遊于生死,生死好象是遊戲。在我們衆生看生離死別,那真的是哀傷莫已;但是佛菩薩看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衆生不了解每一生每一世都是這種生離死別,這種錐心之痛不斷的重演,但是又不能覺悟生死的真相,你看這個多麼愚癡啊!

  這是講到真實菩薩證到涅槃,但是不進入涅槃,叫做無住涅槃。在無限的生死當中大顯身手,爲衆生拋頭顱灑熱血,爲衆生而修學善法,來利益衆生,這就是真實菩薩的作爲。

  第四個「所作行施,皆爲衆生,不求果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理想、個人的抱負、興趣、專長;總之,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目標。有些人希望能夠身體健康,充滿著知識,然後找到一個好的職務,收入豐富,然後有嬌妻美妾,有聰明的子女。我們不說對或者是不對,好或者是不好。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一種座標、理想抱負,我們都是爲了這一個抱負而認真去努力奮鬥,這個會使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意義。

  那我們請問,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他的目的是做什麼?他求什麼?

  佛菩薩所作所爲,「皆爲衆生,不求果報」,跟我們凡夫所希望的大不相同。我們所作所爲都跟「我」有關系——我的名利、我的權位、我能支配的、我能利用的、我能享受的;我們凡夫所想的一切一切都是跟「我」有關。佛菩薩呢?跟「我」無關,而是跟衆生有關;這個就是凡夫俗子跟佛菩薩的差別。

  從這個地方我們了解我們是不是菩薩啊。如果我們所作所爲,十分當中有一分兩分爲衆生就很不錯了;如果是有五分六分那就更了不起了;如果我們所作所爲有七分八分真的是爲利益衆生,剩下一兩分只是維持家計,那真是大菩薩了。佛菩薩是千分、萬分都是爲了衆生。

  所以由這個地方了解自己修行的功力——我們的存心是爲衆生還是爲自己?如果是有一點點爲自己的話,那跟菩薩的距離就越來越遠了;如果是真正的爲了衆生的時候,就不會去計較說度衆生好苦喔,不會有這個念頭了。

  有些信徒就說:「師父!我們在賺錢,很難學佛。」賺錢不是爲了自己嗎?有家庭的人的確是如此。但是佛菩薩告訴我們,作爲一個在家信徒,賺錢是正常的,不賺錢是不正常的。因爲你賺錢,你可以去養父母、妻子兒女,給他們受教育、給他們溫飽、給他們生活舒適,這也算是布施。

  如果是說我們的收入把它分成四等份,一份來維持生活,一份繼續投資,一份來儲蓄,然後一份來做一些公益事業,這也是在家當中修菩薩道了,也是稱爲菩薩。所以我們不要以爲說,菩薩就是供在佛桌上的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才叫做菩薩。

  事實上,我們許許多多在家的菩薩,一方面賺取了社會的利潤,因爲他服務這個社會,從事士農工商種種的工作來利益衆生,這個也是算布施;布施你的知識、布施你的體力、布施你的精神。守住你的崗位,讓這個社會能夠運作得很圓滿。

  因爲我們利益衆生,所以社會給我們一份薪水。這一份的薪水就可以養家活口,可以維持家計,可以儲蓄,甚至可以繼續投資,然後再抽出一部分來布施,來做救濟的工作,對弱勢團體的關懷。

  真實的菩薩,簡單的說必須要有空的智慧,有實際慈悲的行爲,這兩個結合在一起,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爲真實的菩薩。不管有家庭沒家庭、出家或在家,只要是所作所爲皆爲衆生,不求個人私欲的這種果報,皆是行菩薩道,就是真實的菩薩。如果有絲毫爲了個人的名利、個人的享受、個人的支配欲,那這個跟菩薩道就相違背了。

  所以佛陀就總結的說了「是爲四種真實菩薩福德」,這裏很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真實菩薩再加上兩個字「福德」。我們說皈依佛兩足尊,爲什麼要皈依佛呢?因爲佛的智慧跟福德圓滿了。「兩足尊」就是智慧與福德兩種都圓滿了。還有一個意思是,在以兩只腳走路的當中,人是最尊貴的,而在人的當中最尊貴的就稱爲兩足尊。

  這是講到了四類真實菩薩。一個真實的菩薩,能夠信解空又信解業報,也就是說不去執著萬法空,而又能夠起大悲心來度衆生;知一切法是無我,又能夠于衆生起大悲心。不會因爲一切空而認爲人生沒有意義,反而是因爲一切是空,所以一切可以改變;再不好的人只要給他一個因緣、一個機會,他就變成好的,所以永遠不會失望,永遠抱著一顆永不失望的信心來度化衆生。

  衆生要到哪裏去度呢?在生死大海當中來度。要有什麼本事呢?就是要證悟涅槃的智慧。所以說深樂涅槃而遊生死。然後度化衆生不是爲了個人的利益,所作所爲皆爲衆生,就是不忍衆生的痛苦。衆生沒有智慧,所以在生死大海當中頭出頭沒,很可憐。菩薩是必須在這個輪回生死當中來拯救衆生,這個就是真實菩薩的本來面目了。

  我們看這個佛像,你看所有的菩薩頭發留得長長的,衣服穿得漂漂亮亮的,然後稍微有點胖,但是這個胖不是一般的傻胖,是真正的那種福相;所以菩薩相一定是這種很有福德的。但是羅漢相就不同了。我們看到寺廟裏面的這個羅漢相,瘦瘦巴巴的,眼睛凸、大大的,這個千奇百怪的。

  從行相來看,菩薩是修兩個學分:一個是智慧的學分,一個是悲心福德的學分。這兩個圓滿了,稱爲佛;還沒有圓滿,稱爲菩薩。菩薩再去分初地、二地、叁地...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前另外還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子;這個都是講到菩薩的福德智慧這兩個學分圓滿不圓滿,分很多等級。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四種真實菩薩福德,特別去提這個福德,就是讓我們了解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對于我們的社會、家庭、鄰居不能冷漠,好象一切與我無關,這樣就錯了。我們必須覺得宇宙的事,就是我個人身心的事;我個人身心的事,也就是衆生的事,也就是宇宙的事;所以宇宙即我、我即宇宙,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個是菩薩道所應做的事情。

  

  

《寶積經講記 四真實善知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