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師講《寶積經》第1-1集
主題:寶積經第1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地點:曉光空佛院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開始來講《寶積經》。《大寶積經》總共有一百二十卷,是唐代的菩提流志所翻譯的。一百多卷《大寶積經》並不是全部都是菩提流志所翻譯,因爲在他之前已經有翻譯的,加上他所翻譯的二十七會,編撰在一起,總共有四十九會。所以我們講《大寶積經》就是指四十九部的經集在一起。
雖然講有四十九會,但是它跟一般所說的不同,是由不同的經典編在一起。譬如說《大般若經》有十六會,它是一部經分十六個地方在講;譬如《華嚴經》有九會說法,就是有九個不同地方講華嚴經;但是講到《大寶積經》有四十九會,它並不是說一部經裏面分四十九個地方去講,而是四十九部不同的經、不同屬性的經積集在一起,所以叫做《大寶積經》。
我們講的這部《寶積經》是屬于第四十叁會第一百十二卷,叫做普明菩薩會。講到最原始的《寶積經》,其實就是這個普明菩薩會,我們稱爲《古大寶積經》,最先這個《寶積經》由來是這樣子的。後來菩提流志把過去古德所翻譯的,加上他所翻譯的二十七會,加起來總共有四十九會編在一起,所以它是編在一起的一個寶藏——大寶積經,而原來的《古寶積經》,也就是普明菩薩會,就編入第四十叁會第一百一十二卷裏面。
我們來解釋爲什麼用「寶積」這兩個字。「寶」是指法寶。世間的人以金銀珠寶做爲寶,以佛法來講,能夠開展我們智慧的法寶才是真正的寶。能夠使我們了生脫死,能夠使我們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轉凡成聖的,才稱爲寶。那麼爲什麼用「積」?「積」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得到這個法寶,必須積功累德,修六度萬行,多生多劫來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麼累積以後,才能夠真正得到法寶的利益。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大致的說,可以分兩方面的學分:一個是廣度的學分,一個是屬于深度的、智慧的學分。所謂廣度的學分,就是屬于福德方面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先修這個福來舍罪;但是如果我們修福而去執著福德的話,也是一個障道。廣積了許許多多的福德以後,然後才能做深觀,深度地觀察身心的無我,才能得到明心見性。
這跟我們一般人修行佛法的方式有一點點不同。一般人一接觸到宗教,就希望能夠打坐入定,從定産生神通。這個重定的根性,在佛法來講,是不太正常的。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從《阿含經》來講的話,首先最重要的是要——當先淨其戒。《雜阿含經》第二十四卷:「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這是阿含經裏面談到信佛學佛的一個次第。
第一個「先淨其戒」,就是嚴持戒德,由戒的功德來保住人身,因爲持戒得人身。由持戒的功德得人身,還必須得到正見,深深相信因果、業報、輪回,這是世間正見。然後再去修出世間的正見,就是緣起空、無常、無我,這樣子「具足叁業」,身、口、意叁業清淨了,再去修定的話,才不會出毛病。
一般人如果是不重戒跟慧,而注重定的話,很容易落入邪定,或者是叫做「昧定」,就是被定執著了。即使是正定的話,也會傾向于隱遁獨善。重定的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往往很著重于內在神秘的這種定境,一旦在定的方面下功夫,很容易要不然就遠離世間,要不然就是在神秘的定境當中,沈迷于定境,而對世間的一切忽略了。所以這部經是著重在戒跟慧,在戒慧當中才能得到正定。這是我們講這部經一個重要的思想。
這部經所說的,雖然是著重在大乘菩薩戒慧的探討,但是也附帶的說明了解脫道,比丘、聲聞所修的這種戒定。所以這部經所包含的內容,包括了聲聞的解脫道,以及菩薩的菩提道,這兩種思想在這部經都包含了,所以這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一部經。
接著講到,《寶積經》還有其他的名詞翻譯,古代翻譯的時候還有稱爲「寶頂」或者是「寶嚴」,「頂」就是很殊勝的意思。如果用「寶積」,「積」是累積衆多的意思,就是我們必須廣修福德、積功累德,有了這個廣度以後,再進入修習甚深的空觀,不是像一般人一開始就入定,不是這樣子的。
因爲這部經所說的法門,也就是我們必須達到空、無我,這個就是讓我們轉凡成聖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稱爲「寶頂」。另外還有翻譯成「寶嚴」,就是福德智慧圓滿了,才是真正莊嚴的菩薩道的圓滿。
菩提流志是唐朝的時候來翻譯這部經的。
爲什麼要選這部經?因爲這個時代裏面,有許多的修行者太注重神秘內在的定境,導致修行修到最後的話,是遠離人間,隱棄人間的一切。著重于神秘的一種定境的時候,就有所偏了。這是我們講這部經最重要的一個思想。也讓各位同學了解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必修的學分有那些,正確的修行方法應該先從廣度的福德面去深入。有了廣度的基礎,戒慧的基礎,再去修學甚深的中觀,觀無常、無我、空,才能去體悟。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是說一開始就是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空成聖,不是這樣子的,必須有一個次第。這是我們爲什麼要講這部經,道理在這裏。
接著我們來講到這部經的序分。通常講到經的話,有序分,然後正宗分、流通分。「序分」就是說這部經的講經時間、地點、聽衆有哪些。我們根據的這個《寶積經講記》,是印順長老在妙雲集上編裏面,我們按著他所給我們的講記,來做爲這次講《寶積經》的根據。
順便一提的是,印順長老是今年六月四日離開我們人間,一百零一歲。老法師對這部經有深入的注解,所以我們根據他所寫的講記,我這邊只是一個轉述而已。
通常我們研究一部經,或者是律、或是論,所謂要了解一部經的話,最基本的一個概念,就是要了解它的次第,叫做什麼呢?「修多羅」次第所顯,就是這部經的綱要、次第。我們要了解這部經的次第,才能掌握整部經的內容。如果是要了解論的話,「阿毗達摩」性相所顯,有些地方講體性或者是法相,「阿毗達摩」這個論點,是談到性相,諸法的這種性或者是諸法的相。如果是講究律的話,那就強調「毗奈耶」,是因緣所顯。佛製定戒律是隨著一種因緣,某一個時空當中,某一個比丘違反了什麼戒律,這個時候佛才製戒。所以戒是隨著一種因緣時節而去製定,不是一下子把所有的戒就製好。
所以,毗奈耶是因緣所顯,阿毗達摩這個論點是性相所顯,那我們這部經是屬于次第所顯。
我們要研究這部經,大致來說,首先要講的是廣度的問題,廣修菩薩行。六度萬行裏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是先廣修菩薩道。廣修菩薩道以後,中間再講到修學甚深的中觀。第叁個部份,就講到做教化衆生的事業,信佛學佛的人自己得到利益了,心性上升華淨化了,不是說這樣子就大事已畢,還必須做教化衆生的事業。
這是講到正常的菩薩道有叁個層次:第一個是廣修福德,廣修菩薩行;然後再修學甚深的中觀,是講到空、緣起、無我的道理;證悟到空以後,必須從空出,回到現實的人生當中去廣度衆生,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利益衆生。這是這部經正宗分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另外一個部分是兼說解脫道。一般講聲聞道,也就是說怎麼樣去修戒、怎麼樣去修定、怎麼去修慧,所以這部經可以說是關于聲聞的解脫道也講。然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研究經,最起碼要有這個認識。
這部經的次第是什麼?首先講到的是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萬六千人,皆是阿惟越致,從諸佛土而來集會,悉皆一生當成無上正真大道。】
大致來說,一部經就分叁大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第一部分就是序分,也講這部經的由來、時間、地點、說法的人,還有聽衆有哪些。
首先我們講到「如是我聞」。佛教的經典一開始都是寫「如是我聞」,爲什麼會用「如是我聞」呢?因爲阿難尊者他是做佛的隨從侍者,那麼佛陀滅度以後,迦葉尊者第二年就召集了第一次的結集經典,所以這經典部分是由阿難尊者誦出來的。據說阿難尊者記憶非常好,佛陀所說的經他都能夠記得一清二楚,所以阿難尊者坐在臺上誦這個經典的時候,大家以爲這個經就好象是阿難尊者說的,而事實上不是。
所以,阿難尊者說:「如是」這個經典是「我」聽「聞」而來的,不是我說的,是佛說的,我只是如佛所說原來的這個經典,我這麼誦出來,我聽聞過這部經,我這樣子複述讓各位了解。這是阿難結集經典的時候,阿難說這是我聽聞來的,不是我說的,也不是我杜撰的。
那爲什麼會用「一時」?這是講到時間了。我們知道印度的曆法很複雜,甚至他們也不太注重曆法,不像我們中國有時代、朝代,唐、禹、夏、商、周秦漢叁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這樣子的。所以這個地方講「一時」,也就是說這個機緣成熟的時候,說法的人願意說法,聽經聞法的人也願意來聽經聞法。「一時」就是表示機緣成熟了,有說法的人、有聽法的人。
那麼說法的人是誰呢?是佛。當然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佛,通常翻成覺者、覺悟的人。覺悟了生死的如實相,覺悟了宇宙萬相的如實相,覺悟了人生的一切真相,不再迷糊的人,我們就稱爲「覺者」。我們凡夫迷惑了,對自己的身心、對這個世界迷惑了,處處留情,見景就生情就留情。所以我們這個以迷情爲本的衆生,老是在迷迷糊糊的過日子,就不覺了。
佛陀是真正覺悟了生死的真相,不再迷糊過日子了,我們稱爲覺者。當然覺者有分好多層次,譬如說對凡夫來講,對生死輪回完全迷迷糊糊,那麼解脫道像阿羅漢的話,我們就叫做正覺,真正覺悟了生死的真相。
正覺是對邪覺來說的。有些人覺得生死輪回很痛苦,就想生天堂,離開這個世界,舍一取一,舍掉一個又去執著一個什麼,這個叫做邪…
《寶積經講記 大寶積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