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身體動,還是心在指揮它動的?
我們從外看很清楚,可是你的定義,自己搞不清楚;你會說:是它要動,不是我叫它動。它爲什麼會動?還不是你的心指揮它動!
────────────────────
我們應該把第二個階段作個結束了。
在用功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是由粗向細。什麼叫作粗?心的作用,應該比較容易看得到的。粗中粗是凡夫的現象;粗中細、細中粗是菩薩的境界;在我們修學的過程當中,要找細中細是比較難,那是大菩薩的境界。
但是,現在大家想想看,在「生住異滅」這個過程當中,心念的産生、心念的存在、心念的作用、心念的消失,我們通常是在消失之後才看到。
脾氣發作了,發作了以後,你才知道「哎!不對。」不錯!這個時候你還會反省檢討。有的人在脾氣發作的時候,就感覺到不對,不應該發了,馬上轉,脾氣發一半就不見了,這種人是覺知性很強、有善根的人;他內在的功夫、內省的功夫很夠。
我們應該在心念要起作用時,馬上就捕捉到。比方要生氣了,要生氣就生氣吧!若事情可以不要生氣,那就不要生氣!這樣就可以算是修行人了,不是說都不能生氣,而是你要氣得清清楚楚。莫名其妙的,脾氣發完了,人家跟你講還不聽,那就不對了!
這個叫心念的作用,你要能夠看得到!要不要發脾氣,自己能夠作決定,這是很粗很粗的!我們應該由這裏來下手。
心念的存在,那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背景,你要覺照得到,還得要有相當大的智慧,否則看不到。
你在其它禅堂,那我不知道,你在這個禅堂,說實在的,你能進行到這裏,功夫已經相當高了,坐不下去的,已經回去了!
所以,我們要從粗向細,現在我們來看看,要怎麼從粗向細?應該自己內省以後,要能夠忏悔、能夠慚愧!逐漸的把一些你從外面夾雜帶來的、所粘著的那一些要放下,這個叫作「忏悔」、這個叫作「反省」。
在佛門中它是要你去拜忏,我們沒有叫你拜忏,而是要你反省!抖落那一些所夾帶的雜訊──有很多你自己認爲的,那些亂七八糟的……
你心念起「我要氣動」,你就跟著搖動,向前搖、向後搖,左右搖擺,亂動一通,那都是你的心動。
這個心動,就是心的作用,你自己要能夠看得到,不要看不到!不要一直在那邊問「這樣動對不對」?不要問那些。
氣動,我知道很清楚!那是身體動,還是心理在指揮它動的?這兩個不一樣!你自己指揮它動的,與它自己身體會動的,那兩者不同。我們從外看很清楚,可是你的定義,自己搞不清楚,你會說:是它要動,不是我叫它動。它爲什麼會動?還不是你的心指揮它動!
所以,告訴各位,所有的氣動,幾乎都是你的心叫它動的。假如,你的身體自己會動的那種氣動,我告訴你: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是第一流的舞蹈家,不會坐在這個地方盤腿,你放心!會坐在這裏盤腿、又會氣動的人,絕大部份都是心動的,都是你的心指揮你的身在動的,不是你身體的生命自然的跳動!
你不要再爲這種東西去傷腦筋,你只要看得清清楚楚,你的心是怎麼指揮你的身體去動的,那麼,你這一關就很容易超越過去。
這個動是「粗中粗」,要察覺是很容易的,你現在之所以跳不過去的關鍵,是你一直以爲那是自然的動,你要知道──你以爲它是自然的動,那就表示你的心指揮你的身在動,已經指揮得很自在,連你自己都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