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相應就是心一境性!
提疑情、參話頭、守正念──守住這一個中心點,其它的都拿來和這一個自己産生的蛋來相應,能相應,它就能出現──這就是我們修行怎麼勘定對不對的基本原則。
──────────────────────
這一陣子,我們談到有關入初禅定前的十種相貌,其中最後一個就是「境界相應」。
什麼叫作境界相應?也就是當我們把自己的心停住以後,妄想心停住以後,它會産生的就是,你的「真心」會起作用,它會開始成長;成長的時候,就會開始産生一種動相;動相現前的時候,有所謂的不定相,它會一直出現,但是這些並不是你要的,你要把它舍掉。
像我們提起話頭來,這個話頭會是你的一個標准,當它所産生的境界,與你的話頭不相應,那你就把它拋棄掉,不要執著在那邊…,
逐漸地,就會有與你的話頭相應的境界産生,這個時候,你就要守住它!這個叫作「境界相應」。一直守住它,讓它們交融在一起,你一坐下來,那個境界就出現,跟你的話頭就相應,這個叫作「心一境性」,境界相應,是指這樣。
多少人在禅修的時候,滿天的境界,「師父!這個對不對?那個對不對?」那些境界,說不對,你不相信「啊
不過…那是真的耶!」當然那是真的,但是,那是不對的,因爲它與你的境界沒有相應,也和你設定的標准沒有相應。
爲什麼我們要提疑情、參話頭、要守正念?你守住這一個中心點,其它的都拿來和這一個自己産生的「蛋」來相應,能相應,它就能出現──這就是我們修行怎麼勘定對不對的基本原則。
現在,大家可能出現一些盲點。譬如:氣動,不是氣動不對,氣動那個事實是存在;但是,你修行是爲了氣動嗎?你守的疑情是氣動嗎?你參的話頭是氣動嗎?既然不是,它就是妄境嘛!
有時候,你會看到阿彌陀佛,那又怎麼樣?心裏一團什麼、什麼?然後又有一個什麼、什麼?那和你的話頭有關嗎?無關的,就不要嘛!你撿了一堆有用嗎?
其它的境界也都會出現,而那些境界不是你的目標,你把它丟掉就好了,還一直守著它幹嘛!你參禅修行的目的,是爲了那個東西嗎?何必守著它呢?
你的正念在哪裏呢?你的疑情在哪裏呢?你的話頭在哪裏呢?目的是要與你的正念相應啊!其它都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