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四次課程總第八講之:一杯水的世界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一杯水的世界
好多人喜歡看《水知道》這本書,其實,水知道的“道”,讓水知道了又有何益?況且水所知的還未必是道。只有讓人也知道“道”了,道成了你的,水的道才有用,這點可別弄顛倒了!
這裏是一杯水,凡夫、二乘人、菩薩對這一杯水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會各執己見,彼此無法取代,但是上上可間接知道下下看到了什麼。能夠知道下一層看到什麼,就能夠具備指導意義。具備指導意義就是說,他的一個知見對于下面有提升的作用,能夠産生增上生和決定勝。能夠産生增上生和決定勝,這樣的知見就可以交流,不能産生的不必要交流。在這種情況之下,增上生和決定勝始終都有一個大的方向。阿羅漢對極其宏觀和微觀的世界都能夠把握,凡夫不可以,凡夫四處都是迷茫。
阿羅漢能夠指導凡夫,爲什麼呢?因爲他的知見裏有一個特性,就是極其圓滿、極其廣大:他們理解的空性,比凡夫還是要圓滿廣大的;他們理解的環境,比凡夫還是要圓滿廣大的;他們理解的人生,比凡夫還是要圓滿廣大的。圓滿廣大就代表著增上生和決定勝,所以更爲圓滿、更爲廣大的世界觀就成爲我們要學的,就是我們的“應當學”。圓滿廣大就成爲下下向上上趣入的決定語,因爲順應了增上生和決定勝,它是《入中論》的主旨,是《入中論》的一個主題的線索,學習這個圓滿廣大的東西對我們頗有好處。
所以一個凡夫,應該以二乘人的這種不執著實物、知道四種性、又不執著假象、而且廣大長久的這樣一種結構,來作爲應該趣向的一個世界觀、一個正見的知識。雖非絕對真理,但具備了這個廣大和長久的指導意義之後可以立爲暫時之後,經過觀察的世俗谛,這還在暫時世俗谛觀察範疇之內,若論究竟世俗谛,五濁莊嚴超勝淨土,此秘密佛未嘗說。“谛”就是真理,就是說我們現在還沒有證果之前的真理,我們要確定這個,確定這個世界的結構。爲什麼叫作安立呢?沒有安立之前,我們像一張白紙,不能確定外部世界的結構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也不知道心裏的結構是什麼樣的,于是先按照月稱論師的安排,把外面世界的結構先確定了。確定了這種理解以後,日常生活中,“稍經觀察”即是此境,這就成爲公認可靠的世界緣起觀、世界起源的一個觀念。這樣確定下來,對修行是有重大意義的。
雖然各有所見的不同,但如果不能建立這個暫時谛的世界起源觀,我們凡夫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前枝已放,後枝未握”:學佛人,對于世間的科學也信任不過去了,知道他們所提的“猴子變人”等這些有問題,不是時間觀念太短,就是太窄、太狹隘、觀察手段太有限。那怎麼辦呢?我們既然是“前枝已放,後枝未握”,還沒有抓到一個自己應該確立的外面世界的起源論,那麼在這個時候,就學著月稱論師的這個方法,確立暫時的世俗谛。它是真理,但是我們確定的時候就要給自己埋一個伏筆:它也是暫時的,等到自己證果的時候也得放棄。但是在放棄之前還相信就是它最可靠。所以現在我們就大膽的學習,大膽的按照這個來樹立就可以了,這個做法就叫作“安立”:安在自己心裏,安一個道理到心裏去。不觀察時,一切隨許世俗,世人怎麼說我即怎麼說;稍經觀察,外境即爲須彌四洲。暫時世俗谛中,有此稍經觀察及不觀察境。
無邊際的邪見道路現代倒見主因,及暫時的世界緣起觀,這些觀念我們都是應當學的。雖然承認了這套暫時世俗谛中的起源觀,而究竟實相應該向上一步來理解,因爲究竟實相應該向上來取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意義。
同樣是一杯水,佛經中講得很清楚:地獄衆生見到的是濃血,餓鬼見到的是猛火,畜生見到的是空氣(比如對魚類來說水就是它的空氣、房子)、或者是其它(因爲畜生有很多和人共住,見到的水與人見到的水差不多),阿修羅見到的是玉液,天人見到的是琉璃,阿羅漢見到的只是地、火、水、風四種元素,菩薩見到的是甘露,如果是佛的他受用身所見,水的任何一個微細的部分都是一個佛刹,都是一個佛的世界。那麼同樣是一杯水,爲什麼能夠所見不同?如果這水真的只是一種物質的特性、他是真實不變的存在,他們的所見能不能有所不同呢?是不可能的。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水是一種確定的物質特性,那麼他們的所見都應該是這一種物質特性,最多是顔色不同而已,水的本性是不能變的。但在前述的他們的世界中,都認爲自己的所見就是真理:“我見的確實就是這個東西”。這只能反推出一個道理:這杯水實際上是無自體的,它是不存在的。對這杯水有各自特性的理解,是因爲各各衆生對于水有這種因緣、有那種因緣,所以他投影到這個杯子裏的念頭産生的一個回應,就是這個水是膿血、這個水是甘露……都是這些衆生心裏的影象。
所以六道輪回中,每人自己的世界中,爲什麼有衆生在地獄裏?因爲心給自己安了一個地獄,所以必須要下去享受這種果報,這就是不實而不爽的業力的關系。這種關系,我們通過這一杯水就知道了。事實上,人、畜生、或者天人,這些生命到任何地方,都會把自己心裏業力關系的框架向環境應用。有人說環境能改變人,事實是人時時都在改變環境,因爲世界是以心爲主地與心同時被創造出來的,心到哪裏,哪裏就隨之産生相應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