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四次課程總第八講之:佛教的世界起源論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佛教的世界起源論
了解完這個大框架,我們就知道:《地藏經》所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的過程,事實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緣起,就是我們應該樹立的緣起觀。《起世經》裏詳述了這個世界起源觀,我們只要跟著這種緣起觀,確立一個大致的緣起觀就可以了,無需特別深化。
首先是我們這個世界已經被毀滅過了一遍,然後世界又初成。《地藏經》裏敘述星球和星球之間互相生滅的這個過程只有幾句話,但《起世經》裏就把我們這個星球——這一個娑婆世界、南贍部州——的形成過程說得很清楚了。
確切的說,它不是一個圓的星球而是一個上下突出的平面,上面立著須彌山,四邊有四大部州,中間主要是海洋,最外面是鐵圍山,鐵圍山的下面全部都是地獄,是一個弧形的。
這個世界最初形成時,人們不用食物,吃的是一種“歡喜的心態”。大家的心裏都很歡喜,從光音天剛剛下來,沒有翅膀、但都能飛,每個人的身上向外散發出光明。
這個時候,地面上出生一種叫做“地皮”的物質,就像現在的地皮菜,長得密密實實的。這個時候的人是從光音天下來的,可以在空中飛行而不墜地,但其中有人就說:“地面上長出的那些黃燦燦的東西是什麼?我們去嘗嘗,看是什麼味道吧!”然後就用手沾了一點兒品嘗:“哇,這麼好吃!我們在天上飛了這麼久,每天都只有歡歡喜喜,但從沒享受過人間的美食啊!我們開始天天吃吧!”于是,他們就開始慢慢吃開了。但他們吃後就發現一個問題:吃著吃著身上的光慢慢消失了,等到徹底沒光的時候,“啪嗒”一聲就掉下來了,再往上飛就飛不動了(加了翅膀也飛不動)。大家再互相一看:原來彼此都長胖長灰了很多,飛不動了。
這個時候,地面往外面冒的就變成了劣質的“地皮”。冒了一段時間後,也漸漸變少了。此時,來到地面上求吃東西的人越來越多,從外部空間飛來的不計其數,最後只能去尋找新的食物。後來,大家發現地面生長的樹枝、藤條流出的那些汁很好吃,于是就開始以此爲食。不久,大家發現這些林蔓汁也越來越少了,只能吃一種從地上湧出來的叫做自然梗稻(米)的物質。(這種自然梗稻,玄奘大師的那個時代還有極少保留,那時那爛陀寺最厲害的辯論者可以得到這類梗米的供養。當時米粒有蠶豆那麼大,玄奘大師吃過,但他沒辦法帶回國來。)後來,自然梗米也越吃越少。自然梗米有一個特性:不耕自然生,沒有芒、穗,米粒非常清淨,大家都很喜歡吃。同樣是獲得歡喜,以前不依賴食物,現在要依賴食物。但在吃的時候彼此會爭奪,你占的這塊地多,他占的那塊地少,多的人就生我慢心,少的人生嫉妒,我慢心嫉妒心一生,福德和智慧就減少了,那麼相應的,自然梗米生出來的就越來越少了。所以到後來,自然梗米也逐漸的換代,生出來的米粒就越來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