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四次課程總第八講之:人類成段食,社會成封建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人類成段食,社會成封建
世間繼續發展,夫妻家庭就越來越多了,女士懷胎,人從胎生,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飲食的方式可能要改變。從以前心裏歡喜就不用吃東西,到後來的吃地皮、地肥、林蔓汁、自然梗米,就必須要吃東西了,被生出來的小孩子不吃食物就更受不了,他隔一段時間要吃點東西。一開始是分兩次,後來分成叁次。佛經裏面說,這個時候的人逐漸形成段食,就是變成了靠分段飲食來維系生命的這樣一種人。以前能飛的時候沒有吃的也能活,變成段食以後,十幾天不吃恐怕就有生命危險,這就形成問題了,“民以食爲天”,沒食就沒命了。已經如此,老百姓們都認了:“飲食方式既已如此,我們就這樣生存下去吧!”彼此就都分段飲食以養生。
家居的夫妻就有心要把自己“家”吃的積蓄起來,不能讓別人得到,留著以備急需,那麼量他入自,希望把別人的東西也能夠拿一點回來,拿到我們家來,就産生了這種勝負之心:“我們家應該多一點,你們家少一點沒關系。”因爲這種私心逐漸産生,米自然生長的就越來越少了。有人主張分封土地,因爲如果總把地敞開,有家的人就占得多,沒家的人就占得少。所以就平均分封土地,各人一份來進行勞動,而且提出來:我們不能把自然梗米都吃完了,應當每年進行耕作,再種下去讓它生長,這樣就有新的食糧了。
大家都贊成,于是就開始分。分封土地來進行建設,有人做植物、菜園或糧食庫的建設,有人做房子的建設,逐漸開始産生了自私自立。自私自立、封建土地,“封建”這個詞彙就産生了。這個時候是以土地爲私有,如果要談“主義”,土地私有是“我的主義”了,“我有一片土地”,這事實上代表著什麼意義呢?這個土地“我”封起來自己做建設,這就是“封建主義”,封建主義這樣就産生了。封建主義産生之後,有人就拿土地來營生,彼此進行交換。以土地爲“資本”來進行交換,這就形成了“資本主義”。土地上所産的東西,聚集在一起互相貿易,這就是“社會”,其主義即是“社會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