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四次課程總第八講之:佛教批評科學,星系當讓須彌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佛教批評科學,星系當讓須彌
那麼有一個問題:
有些法師學習了這一世界緣起觀之後,認爲現在科學界的世界起源論有問題,于是開始與科學界進行辯論。尤其是由猿變人論。
比如科學界說:船從地球那一面的海面上開過來,我們看到的船是桅杆先出來,然後船身才出來,因爲這個原因我們確立地球是圓的。
當時民國時期的守培等論師就說:“這並不能說明我們的地球是圓的,而是說明我們的七重香水海從外圈到裏圈是弧形的的,因爲我們的七重香水海,佛經裏說的結構也是圓的,從裏到外是弧形的。那麼它從外圍向內圍行駛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也是船杆先出現,然後船身後來出現的。”
那個辯論在當時可是激烈啊!說實話,那個時候西方科學也是實力不足,傳到中國來的這點理論扛不住這些大法師的猛攻,所以他們曾經退卻了一陣。
但到了“五·四”以後,這些法師的論點實在是站不住腳了,最後就退了。爲什麼呢?就是因爲這些法師當時沒有采用暫時世俗谛的方式,他們沒立暫時,而說阿羅漢的方式是永恒世界之外觀。
他們當時采取的方式是以二乘爲實有永恒(這就糟了,如果現代科學界揪住曆史不放,今日佛教也難脫幹系,說不定得來個“教皇的道歉”),用二乘的方式來攻擊暫時的不觀察世俗(不觀察而應隨許之境),他們認爲阿羅漢的世界是凡夫的真實外部世界,這就錯位了。
就因錯位了,所以當時那麼多的法師,雖然爲佛教作了很多的努力,但最後給佛門背負了一個遺留的罪名:“你們整個信佛的人都是迷信,迷信于佛教的經典”。
就是因爲中觀正見在當時沒有得到全面的延續——漢地的中觀正見是鸠摩大師傳下的,在僧肇大師、吉藏大師那個時候興盛一時,到了明末清初就基本斷裂了,這基本的世界觀就沒有再大規模地妥善全面地完善過。
而有些禅修的法師以自己的禅修爲主,很少跟當時的科學界辯論。實修者是清楚的,但他們沒有出來;而理論者沒有徹底過關。這就出現了當時佛教激辯與敗訴的這一過程。
這並不說明真正的佛教法義出了問題,佛教的法義是需要用叁重所見不同,來建立外境無實體爲我們的世界觀,在衆多的無實外境中,須彌四洲具備了增上生和決定勝的意義之後,我們才可以這樣來確立,作爲暫時的世俗谛。但與現在自然科學界並無爭論必要,一是不用觀察的隨許境,一是使用觀察的須彌四洲暫時世俗谛對境,有什麼矛盾可言,凡心不一故應可並存,何必有你無我?
須彌四洲觀何其重要,所有寺院早晚功課解釋中,最先解釋的,就是須彌四洲的佛教世界觀,既不能依此滅科學,也不可被科學滅,無此則無佛教。佛教生命在于有“道”可成,道依于須彌四洲的佛教世界觀,此觀能起則受用能生。
那麼如果成立了這個暫時的世俗谛,有什麼好處呢?好處是根本的。對于現代社會的說法,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
板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