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九講之:大乘殊勝在菩提分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大乘殊勝在菩提分
這個精進到了最熾盛的地步,有沒有跟小乘人人無我的修習相共同的行門呢?
月稱論師說,“菩提分”,這是跟小乘人相共通的修行法門。這個“菩提分”的問題在這裏一定要鋪開講。我們在前面對叁十七道品的學問常常回避,到這裏就已經無法再回避了,因爲這裏在人無我空性方面所證悟的是菩提分法,而菩提分法屬于叁十七道品。
叁十七道品在整個佛法的修學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意義,我們已在前面的課程中逐步地了解了。中觀見所指導的修行路徑是煩惱障和所知障同時斷的,也就是說,在清理煩惱障的時候所知障同時被清理掉,也即人無我空性和法無我空性同時證,人我煩惱和法我煩惱同時斷除。
跟人無我空性相應、跟人我煩惱相應的這一部分,所要用的修行方法就是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小乘人的修行方法。比如說四谛、叁十七道品、十二因緣的修行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跟人無我空性相應的修行法門,也就是說,這些法要證得一分,人無我空性就證得一分。小乘人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法無我空性。他們也修行法無我空性,但是很難圓滿修或證得。(我們在講中觀八大難題的時候,這個結論已經告訴大家了,大家知道結論就可以,至于說分析,不太好、不太理解,問題都不大,放到以後慢慢來,但是小乘人對于法無我空性不能圓滿修,這是確立了。)爲什麼不能圓滿修呢?因爲跟法無我空性證悟相關的修行是六度(小乘教缺六度法)。
關于六度的這一個道,我們了解這麼多就可以了。四谛的部分是入道的方便。其實,真正的在人無我空性的修行中,從初地來開始修行倒沒有這麼複雜。初地叫做初預道流。我們修習中觀的大乘菩薩修行就是這樣的,這一點還是很劃得來的,非常非常地劃算。倒不一定說把阿羅漢的八人地和初預道流、入流亡所這些過程都修到了,可能並沒有關注到這個細節,並沒有修到位,他所關注的主要是六度道,但因爲“一空一切空”的緣故,所以當大乘的布施和持戒的有些部分能做好的話,對于初預道流的人無我空性這一部分的證悟還是可以證得,他自然有一些省力氣的辦法。爲什麼呢?就好像我看這個粉筆是沒有障礙的、是空性的,那麼把這個力量用到茶杯上去考察,結果就發現茶杯也是空性的。這種能力是可以進行轉移的,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使用,所以作爲大乘人比較劃算。也許對于初預道流的人無我空性,登地的那一部分基礎並沒有圓滿地去修它,但是這個能力可以逐漸地獲得。
在初地之前,所要修行的法門是什麼呢?相對人無我空性的證悟,要修行的法門就是戒、定、慧基本叁學。到了第二地,所要修行的是以十善爲主,十善的直接作用就是調和身、語、意叁種業。第叁地,四種靜慮和四種無色界定是叁地菩薩修行人無我空性常用的修行。四地菩薩修行叁十七道品。叁十七道品一會兒根據表格來詳細了解。叁十七道品雖然步驟十分嚴密,但是對大乘人來說,跨躍這些步驟是非常容易的,因爲“一空一切空”的原因,大乘人因爲知見的原因,已經理清了修行過程中必然要産生的那些障礙,之前就有了知見上的足夠的准備,這種准備就使大乘人在定中進展的時候,那些障礙不會産生增上的力量。一旦這些障礙具體到了修行者的面前,他可以很快就被突破過去了,這個障礙也就不會很堅固,進展起來也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