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九講之:靈魂深處鬧革命,再向老師掏老底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靈魂深處鬧革命,再向老師掏老底
佛教的修行超越概念,事實跟任何學問都沒有多大的關系,真正的修行一定是一個對自我靈魂的改變。過去文革時說“靈魂深處鬧革命”,修行才真的是靈魂深處的一個改變。在這種改變中,任何一種向前推進修行的成功,都是對于自我尊嚴的一次挑戰,都是對于自己生命價值的一種重新判斷。
修行這件事就是嚴肅的,這裏沒有任何小事、沒有我們可管可不管的事,幾乎每一件事情都顯示著一個狀態,如果不善于調節或者邋遢下去,我們就沒有進步;如果是有進步了,我們就又會不停地有狀況、出現問題。
修行這件事需要老師。
其實,只要老師是個修行人,他們都不一定願意跟我們來探討多少修行:真有一些修行的老師,只要是他過了哪一關,就絕對不願意跟我們討論這一關,這一討論就是我們在掏他老底啊!
他用否定自己生命的方式才獲得這麼一點進步,這個老底是那麼容易掏的嗎?如果我們沒有用一個放下自己的方式,沒有用這樣一種誠意來跟他們進行討論,怎能討論得下去?根本就不對等。這就是一個黃金和白銀的關系:你得拿黃金出來,老師才會和你兌換白銀;你沒有黃金,對不起,老師這兒白銀也沒有,就是這麼一種關系。爲什麼呢?都是辛辛苦苦地才過來了一點點。當然,這樣說只是爲了強調我們需要用什麼心態、什麼准備去對待修行。
我在這裏跟大家的這些強調,只是作爲一個曾嘗試過師道的人的一點經驗之談——不是成功之談,是經驗之談。自己失敗過、品嘗過,知道一點點其中的甘苦、知道進步的時候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心理准備,但成功是什麼狀態,我至今未明。所以與大家討論這些,只是提醒大家要做什麼樣的准備。
討論中觀,我們所有人把自己的老底——幾乎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壓到了這個講臺上,我也壓到了這個講臺上了,你們也壓上來了,這是何其慎重、何其莊嚴的一件事情啊!討論到修行,你對生和死的理解、別人對生和死的理解,都壓到這了,這是何其慎重、何其莊嚴的一件事啊!
不過,我們的討論始終都是以過去祖師大德言教爲依據。到目前爲止,我自己還無法承擔太多的曆史使命、或是大家所賦予的極重的期盼,還沒有這個能力,只是把我自己所理解到的和大家做一個溝通、彙報,不要讓我擔負太多曆史使命。但是希望我講的這些內容,能夠産生真正的溝通或交流。因爲大家以前可能都沒涉及過這些領域:雖然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些名詞幾乎在任何一種佛經中都能找到,但大家不一定都聽說過這些名詞背後的意義。
我們繼續向下探討。有了這樣的一個心理准備,也別給我太大的壓力,我們彼此都比較公平。我可以在臺上講,講的時候大家可以聽到,聽到以後信息如何處理就是大家的事了。以後修行,如果有成果可以來報個喜。
剛才已經了解了一點四念處。觀身是要作不淨觀,觀受是作苦觀,觀心是作無常觀,觀一切法、觀所有事物,我們作的方式是無我。
無我,從法的本性上來說是沒有自體;從我們對待一個具體事物的態度來說,是我們無法去掌控,我們不要有掌控它的欲望。你就是放下——“提不起就放下,提得起也還是放下”,這是一個禅宗公案裏面的話。對于“法”的理解只能是這樣,我們沒有能力去駕馭它。可以駕馭的、應該駕馭的,就駕馭它;如果是無緣駕馭的,我們不要産生過分執著,只能是事後就放下。這是四念處或者叫做四念住。四念處這一個大乘的修行相當于小乘的叁個修行:小乘的資糧道的上、中、下的修行全都壓在這,而對大乘人來說這只是資糧道比較偏下的一個步驟的修行。在人無我部分中對四念處的修習,大、小乘的人共同地來進行這個修行的話,大乘人因爲前面知見、中觀見方面的准備,僅僅四念處方面的一種修行,就已經相當于小乘資糧道的上、中、下的叁種修行,是小乘整個資糧道的修行。大乘資糧道的最下部分的一個成果就是小乘人資糧道的全部成果,小乘全部的資糧道只相當于大乘資糧道偏下的一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