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十講之:要有一點修行——四正勤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要有一點修行——四正勤
剛才提到了在叁十七助道品當中,關于人無我這一修行板塊之內,四地菩薩的修行方法首先是四念住,也叫做四念處。四念處,比如說身念處,觀外身循身觀,就是循著身體的各個部位,從上到下地進行觀察、進行梳理。
我們的煩惱無非是對身心各方面的不合法性進行擴張、進行執著;我們的貪欲、享受多數是對于細膩的順境來進行執著和享受;那麼對于外身的循身觀和對于身體的“受”的循身觀就逐漸能把這種無益貪、憂清理掉。四正斷,也叫做四正勤,正勤就是出發。斷掉兩個不好的,另兩個好的不斷,就是正常地去出發。將要升起來的精進,發心端正,讓它延續起來,這樣做基本上叫做四正勤。
四如意足,就是神足的這一部分的修行。足是我們的依據,也是限製住我們行動的一個障礙,神足是隨心而不受限製的方法。比如說有阿羅漢修習一種神足,要從水上走過去,他怎麼修習呢?他把限製住我們從水上跨越的障礙跨越過去了就可以走過去。
在《清淨道論》當中就有著相應的修行方法。到水邊,來進行設想,來觀修。他觀水面上有一條路,或者是有一條毛毯,(就像哈裏波特那樣,一個毛毯,騎著一個掃把就上天了,不過那個是妄想)。阿羅漢采取的方式是用神足的觀照,來處理掉要陷入水底下的那種煩惱。
我們爲什麼會沈到水底呢?不光是地球有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煩惱有吸引力,煩惱的吸引核心(娑婆世界胎生衆生以地大爲受生之本業)在水底下的地心,所以我們在上面呆不住,就往底下沈。
《楞嚴經》中講,爲什麼一個人(我們想過這個問題沒有?)第一腳踩下去提起來了以後,第二步踩下去了,那麼這個提起來的一只腳不能繼續往上面提,不能把第二腳也從地面上帶起來升空,而是提起來的這只腳必定還是要落到地面上去,然後第叁步、第四步、第五步……爲什麼一提起來就一定還是要放回去呢?這是因爲人的本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