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十講之:情想均等是人性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情想均等是人性
“情”“想”均等即是人性,不生不滅乃是佛性,這是中觀告訴人類的又一個重要的奧秘。
現代這個社會呀,人性化政治、人性化設計、人性化環境、人性化管理、人性化考量、人性化(人間性化的)佛教——人間佛教……到處都在談“人性”!但什麼是人的“性”,現在人的個性就是人的“性”嗎?我看不是,現在很多人的性,我看只要沒發展成獸的性,都不叫盡性,都不會認爲那是自己的性。找不到了,迷失了,不知道人的性到底是什麼,所以我說,人人談人性,人人不研究什麼是人性,也都不去找個真的人性,說一套做一套,大談人性卻不看人性是什麼!
佛教來揭開這個驚世大謎團,中觀告訴你,人性是什麼!
人有一種性叫做習性,在二障斷盡前見識佛性之前,它是人性的一種,這一種習性叫做“情”,情感的情,情是具備束縛性、具備惰性的。人的第二種見識佛性之前的習性是“想”,就是妄想,它是飛升的,具備向上升的性質,想是屬于雜亂的,屬于掉舉煩惱那一類的,情是屬于沈默那一類。
當“情”和“想”各自占百分之五十的時候,“情想均等”,人就出現這種狀態——在地球面上活動,不管他是竄到天還是竄到地,只要步子一擡起來就一定還要落回去,這就是情想均等的原因。“情想均等”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正常人”,這種人的習性便叫做“人性”,是有苦就有樂、有愛就有很、有貪就有嗔、有容就有辱的習性,是大衆化的習性,他有庸俗需求也有神聖思考,願魂兮飛揚于蒼天也想魄力縱橫于大地,這,便是“人性”。
如果是情占到百分之七十,想占到百分之叁十,那就屬于情重想少、情多想少,得到的果報基本上是在陸上爬行,沒法直立,長四條腿,或者墮落到水裏面變成遊魚。
如果是想多情少,想占百分之七十,情占百分之叁十,飛升的就比較多,果報是什麼呢?變鳥了,可以在空中飛,但是飛不出地球去,畢竟還有百分之叁十在情的大地上面。
這些情和想的問題,既是人的成因也全部都成爲人的障礙。它成爲人的足(基礎),是你必定要落實到地球上、所謂葉落歸根、一定要歸到根上來的原因。
既然出現了這個情況,怎麼樣才能轉情想之足而成爲“神(超情越想之)足”呢?
神足就是我們有足夠的觀察力和心理構建能力,在要跨越的地方産生助緣。要從青海湖的湖心山上走出來,那可不是一件易事,對于阿羅漢來講,要觀想一個地毯,比金銀灘草原還大的一個地毯,把它觀想成一下子完整的鋪在青海湖的湖面上,然後他就一步一步的走出來了,沒有沈到水底去。原因是什麼呢?因爲他修爲的能力,已經克服了情和想對他的限製,所以産生神足。我們知道,神通是跟我們煩惱反向相關的。你不要看到一個煩惱很大的人自诩有神通,還相信他有神通。一般容易跟人吵架的那種,神通可能會比較少,或者說能夠動手打人的人,可以斷定神通基本沒有,因爲如果有神通的話,他還需要動手麼?他用意念。這個是笑話,就不多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