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般若爲淨第二種:蓮社開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般若爲淨第二種:蓮社開宗
道安大師在北方及中南弘傳安那般那禅修與般若見地的時候,他們弟子輩就有一些人到南方開始宏傳大乘,著名的是慧遠大師,到江西的廬山開創念佛道場,由開創而成立中國淨土宗。
慧遠大師(334年——416年),雁門樓煩(今山西甯武)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年輕時志在儒學,而政治動亂的東晉社會使他産生了避世思想,久懷隱居之願。長大以後,他打算遠渡江東,而東晉連年北伐,中原再度陷入極大混亂,南路阻塞,使大師不能如願南下。當時,佛圖的大弟子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宣傳佛法。慧遠聽說後,便攜同弟弟慧持前往恒山,拜師求救。上山後,他聽道安講了《般若經》,“豁然而悟”,歎息說:“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高僧傳·釋慧遠傳》)于是毅然與弟弟投簪落發,開始了佛教僧侶的生活。 在道安的弟子中,慧遠“厲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爲己任”。他貧旅無資,連衣服也常常缺乏,可是始終夜以繼日,刻苦學習,二十四歲的時候開始講解《般若經》。般若學所宣揚的“實相”,即所謂超時空的本體,聽衆往往感到很難理解。有一次,一個聽衆對道安闡發佛法的論著《實相義》提出質疑,慧遠援引《莊子》義作類比來解釋實相,使聽衆很快明了。從此之後,道安唯獨允許慧遠不廢俗書,可以引佛典以外的書籍來比附說明佛理。
公元 365年,慧遠隨道安大師避難到了湖北襄陽。當時,名僧道恒在荊州一帶宣揚般若學的“心無”義,影響頗大。慧遠奉道安大師之命前往慰問並辯駁“心無義”,慧遠就席,攻難數番,關責鋒起。恒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塵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柚何爲?”坐者皆笑。心無之義,于此而息。 “不疾而速”,語出《易·系辭》。“杼柚”,是織布機部件,杼即梭子,柚即軸子,引申爲反複思考的意思。“心無”義主張心體“豁如太虛,虛而能知”,所以慧遠反駁說,既然“心無”能“不疾而速”,又何必苦費思索!慧遠巧妙地援引《周易》駁斥道恒,使道恒放棄“心無宗”。
江州(江西九江)刺史桓伊在廬山的東面爲迎接慧遠大師而專門建造了房殿,大師到來之後,就地開創白蓮社,將該院創建爲東林寺。
慧遠大師在此一住叁十多年,直至八十叁歲往生。著作有《沙門不敬王者論》、《明報應論》、《叁報論》、《沙門袒服論》等論文四篇,有《廬山出修行方便禅統經序》、《大智論鈔序》、《阿毗昙心序》、《叁當度論序》、《念佛叁昧詩集序》五篇序文,此外有書信十四篇以及一些銘、贊、記、詩等,主要收集在《弘明集》、《廣弘明集》和《出叁藏記集》中。
慧遠大師被後人尊爲淨土宗初祖。
慧遠大師的時代有很多善緣,例如:鸠摩羅什大師當時即將入關。還在入關的路上,慧遠大師給他的歡迎信就已經寄到了,信裏面說:
“大師入關,我不能親自來迎接是因爲我這裏有一個僧團需要管理。現在的社會還不夠穩定,但是我們隱逸在廬山地區,卻有很多人在學佛。有很多的高人、很多的社會明達之士現在都放棄他們名譽地位的執著,開始來學習佛教了。我非常希望大師這一路上翻譯的梵典我能夠及時的讀到,我希望在流通之前我先讀,所以每當您把梵文本翻譯成漢文的時候,希望大師能夠寄一郵件將漢文的本子直接遞到我這來,我這裏就直接用了。”
慧遠大師在廬山組織了兩叁千人的僧團,在進行般若的學習並開創白蓮社時,鸠摩羅什大師已經到關中,很多新譯的經典已內地傳播。當時處在這種相互應時溝通的狀態,使南方滿含般若智慧的淨土宗弘揚得有聲有色。
慧遠大師在當時所弘揚的是以般若爲基礎的這樣的一種念佛法門,在廬山建立有般若臺,後人也稱它爲講經臺,他還延聘佛馱跋陀羅等大師翻譯《華嚴經》,做了很多的工作,那時候“般若”這個至爲嚴謹的法要逐漸得到推廣。與此同時,“清談”的習慣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傳揚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