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般若玄談第叁種:六家七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般若玄談第叁種:六家七宗
佛教通過了在鸠摩羅什大師之前的好幾代法師的從簡到豐的翻譯過程,漢傳佛教的很多“名義”跟印度的佛教已經挂上鈎了。到鸠摩羅什大師的時候,形成了一個集大成的氣象。當時的叁千義學僧侶就圍繞著他,雲集在終南山邊“草堂營”,大師手持梵卷,口出秦音,弟子下坐,全力記校,都幫他做翻譯的工作,這時好幾個派別都逐步興盛起來。
可般若中觀的弘傳並不順利,尤其佛教般若的“名義”,大江南北並不能很好地進行統一。如“空性”這一詞彙,在當時的長江以南就有好幾位論師把它直接解釋成爲“道”,就是《道德經》裏面所用的那個“道”。在此之前,“般若、中觀、空性”這些名詞在中國人的習慣當中不常用,用什麼詞彙呢?就用“道”。
還有的法師就說這個修爲的過程稱爲“德”,相互借用,出現了佛道儒混用的局面。般若、涅槃、無生、不生不滅等法義很難去確定,南方和北方論師們的爭議其實是因爲翻譯名義的定義規則不夠統一。翻譯的確是一個大工程。
魏晉期間,這一局面持續一百多年以後,大江南北有名的論師至少就有七家,這七家有兩位論師基本上是共同的一個宗旨,可分可合,加另外五宗,也就形成了六家和七宗。
六家七宗各有所執、各有所主,因爲對“道”或“涅槃”等關鍵語義用法以及對內含的理解不同,就有各不相同的很多提倡。
比如說青辨論師在《般若燈論》裏面所提及到的“外境真實,而內心是無自性”,像這個就是當時的一家。或者護法論師所提倡的,“內心是真實,外境是虛妄,是無自性、無自體的”,像這樣的思想也是其中的一家。
這些思潮的形成,有些是出于思想的判斷,也有些純粹是出于生存需要。唉!“不拿佛法做人情”,這句話,古代就已經在接受挑戰了,何況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