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 第十一講之:中國中觀第四種:僧肇大師與《肇論》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中國中觀第四種:僧肇大師與《肇論》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中國中觀第四種:僧肇大師與《肇論》

  六家七宗都紛紛形成了以後,鸠摩羅什大師的座下有一位高足,叫做僧肇論師對此十分關注。

  僧肇大師是東晉時京兆(今陝西長安市)人。少年以傭書爲業,遂得曆觀經籍,亦愛好老、莊。他以爲《道德經》于玄遠之道還未盡善,後來看到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始知所歸,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叁藏”知名。鸠摩羅什于晉隆安二年(398年)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他遠道往從學,爲羅什最初的弟子,被稱爲「法中龍象」。

  羅什大師于秦弘始叁年(401年)至長安,肇大師隨行。既而秦主姚興請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詳定,列席譯場,谘禀羅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404年)《大品般若經》譯出後,他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馀言。羅什大師大加贊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時他大約才二十叁歲。羅什又譯出《百論》,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闡明一論的要旨。弘始八年(406年),《維摩經》譯出後,他又條記羅什的口義作爲經的注解,並作序(此序已佚,現存「經注」,系糅合羅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

  約在弘始十年(408年)夏末,道生從關中回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隱士劉遺民,遺民贊歎說:“不意方袍複有平叔。”因以呈慧遠,遠亦極稱爲“未嘗有”,一同披尋玩味。第二年(409年),劉遺民致書與他通好,並谘問關于《般若無知》的疑義。又一年(410年),他複書,告以關于佛法盛況,並附贈所作《維摩經注》一本;次述《般若無知論》的旨趣以答。他後來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弘始十五年(413年),佛陀耶舍譯出《長阿含經》,他也列席譯場,並作序。他在羅什門下十馀年,被稱爲什門“四聖”或“十哲”之一,又稱爲“解空第一”。

  羅什卒後,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采衆經,著《涅槃無名論》,往複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主姚興,姚興備加贊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

  弘始十六年(四一四年)去世,年僅叁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刑時說四句偈雲雲。

  僧肇論師總結各路思想,總結各家的所說所長,所進行的分析和料簡,合爲《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四論被後人合稱爲《肇論》,分成物不遷等四卷,對于相關的思想進行了非常簡潔、非常明了的清理。

  《肇論》確定了中國式的中觀見。

  那麼由《肇論》的傳承,往後面出現叁論宗,以後我們還要了解的更多的,這裏就不詳細說了。但這些宗派的逐步的出現,使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加大放異彩了。佛教突出的這一支把中國儒家和道家對于終極生命問題的解決之道,凡那些模糊的地方它都進行延伸與歸納,或者說從佛教這個嚴謹的宗教團體當中,它給出了嚴謹的修行的道次第。中國的儒家或者道家雖然有著一些公認的規則,所謂“不能證得道,這個人就會執著德;不能執著德,這個人就會去想禮義等(法)的問題;如果(法度)不能清晰地認識到,這人就會去執著(術),就會去執著機巧”,這個規則雖然是有,但它還是不夠一個修行者來使用。對修行者而言,他需要更爲嚴謹,更爲清晰的道的延伸。從僧肇大師《肇論》以後,這種需求就得到各方面的滿足。從華嚴宗到天臺宗到叁論宗,到後來的律宗、禅宗各個方面都興盛起來了。

  對于安那般那的修習模式,便逐漸發生改變,中國曆史上,安那般那的禅觀修習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才逐漸改觀的。在此之前確實有很多實修而成就的人,比如說有的阿羅漢從水上走過;或者當時有兩個國家在進行打仗的時候,有位阿羅漢就騰空而起,從戰場上橫著就飛過去了,那場戰爭就戛然而止了,誰都不動手了,看著有個聖人從空中飛過去,不打了。産生過很多奇迹,佛教的影響一下子就大起來了。那麼大乘的這些宗派成立以後,大家就發現光只是對于安那般那的獨立修行,還不如有一個完整的佛教的思想體系,這也是宗派在中國形成的因緣。

  中國的佛教界,更爲重視的,是佛教的體系化思想。知其然而更要知其所以然。

  這些思想體系逐步形成以後,意味著能使更多人得道,得到更徹底的道,更廣泛地讓人學道,也讓佛教的修行團體長遠地住持下去。凡以宗派的方式住持下去的,傳承的管理上就有序了,對于修行也不是盲目的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