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 第十一講之:實踐的中觀第五種:直接了當的中國禅宗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實踐的中觀第五種:直接了當的中國禅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實踐的中觀第五種:直接了當的中國禅宗

  這樣一來就使佛教的宗派無論從本宗的思想和修行次第的整理,還是從人員的學習和傳法情況來說,都大大推動了佛教的發展,禅宗就在這一段時間得以弘揚廣大了。禅宗的弘揚廣大跟當時所使用的禅還不一樣。道安大師他們當時所推行的禅是安那般那,那是對于四種正念、對于四念住的修習,更側重于我們所說的循身觀。比如在這裏打坐,可能沒有想到好多關于疑情和參話頭,沒有往那麼不夠清晰的地方去,首先是從清晰的地方入手的。就是說首先在確認我是在這裏打坐,我是一個人,我現在的手正在拿茶杯,就是任何的一行一動一個念頭,都給自己一個確認,像這樣身和心逐漸得到同步了以後,心地就逐漸變得簡單,變得與道就有所相應了。最開始的修行就是從這些簡單的地方入手,後來禅宗形成了以後,都直接把最高指標拿到了待人接物的細節上去了。比如要談開悟,把開悟和明心見性變成了一個我跟你一見面馬上就直指人心的事情,直接指你的心在哪裏,也就不像過去的安那般那念那麼慢慢的去培養禅定,它不是這樣了,就是以直指人心和見性成佛成爲漢傳佛教的核心所在了。從理念上,那就是來源于中觀的,從實際的修行上,它其實更順應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模式。

  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這麼一個特質,一言半句代表著很多的意思,解決很徹底的問題,不去做那些繁瑣哲學的分析,進行直截了當的承擔。中國文化有這樣的特質,那麼禅宗就沿用了這樣一個模式。簡化,就是所謂一花五葉的共同特點。唯一說的多一些的就是佛教禅宗的法眼宗,法眼宗就是用很多的理論來闡釋禅宗的明心見性和其他宗派的關系。法眼宗最早的是法眼禅師,到後面宗派當中還有一些傑出的人物,比如說永明延壽禅師,到後面也還有其他禅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