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邏輯的高階是果證:絕言而不廢理之第六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邏輯的高階是果證:絕言而不廢理之第六
永明禅師是在西元904到975佛教很不興盛的時期,他曾經對佛教中國化的完善工程做過巨大的貢獻。比如他寫了一百卷的《宗鏡錄》,就是用禅宗的方法來直接檢驗漢傳佛教所有的教理結構。其中他談到了禅宗的叁關,先破本參,再破重關,再破後面的末後牢關。禅宗其實沿用的道次第就這麼簡單,就是這個叁關。破牢關的境界相當于什麼?永明延壽禅師有那麼一篇文章,他說:跟你們說說唯識宗吧。
玄奘大師到印度去了以後,在那爛陀寺城門上挂出來的是《真唯識量》,“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 ;初叁所攝,眼所不攝故 ;猶如眼識”。二十多個字挂在那兒,他承諾誰要能夠把《真唯識量》這麼一句話的真理給改掉一個字,或者說反駁掉其中一個道理,我可以給他做弟子或者把腦袋給他都可以。
大師命人將《真唯識量》挂上城門,所有的內道、外道高手都來(參加辯論),當時這真是大小乘全體佛教的盛況。最後的結果,十八天沒有任何人能敵。有人來試過,但都被玄奘大師給剃度了。大乘佛法給玄奘大師“大乘天”這樣的一個美名,小乘佛教的這些宗派給玄奘大師的是“解脫天”這樣的一個美名,都是至高無上的贊譽,成了大明星了。
那麼,《真唯識量》的這二十幾個字,它到底是要我們的理念、理性分析和我們的宗教體驗達到什麼樣的一個共同水平,我們才能真實的去理解這個真唯識量呢?它這個不僅是因明學,而是一個真正的“量”。量即所謂證量,它是一個真的,不光是理解到了,不光是有著嚴密的邏輯思維,它還是真正的體驗,是從覺受一直到果證。
永明延壽大師給它一個判斷說:真實的邏輯思維智慧的最高階段,一定就是果證,邏輯的高階是果證。永明大師會臺、賢、慈恩叁家經論教法,宗歸一心,遂成禅宗以來未有之巨著。他精唯識義,雲:“夫禅宗者,真唯識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禅教和會有兩種,一種是引教通宗,一種是以宗融教,凡是以宗融教者,皆近于永明大師。
所謂真唯識量者,就是末後牢關的證悟。這個說法也是被沈埋了很久,即使在宋元以後,也沒有多少人再來延續討論相關的問題了,因爲龐大的教理似乎已逐漸與實際的修行相互不能磨合了,而法眼禅師他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個。
禅宗形成了以後,既中國化,又佛教化,非常地實用,中國的整體佛教走向越來越跟禅門分不開了。一直到民國時期,太虛大師給中國佛教進行了這麼個定義,就是:漢傳佛教的特質在禅。
禅,是漢傳佛教的形象。如果說哪一個宗派能夠用最簡潔的方式诠釋漢傳佛教的話,那就只能是禅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