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小乘四果位:小乘以滅法爲存在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小乘四果位:小乘以滅法爲存在
也是同樣的道理,滅谛在這個地方是要確定滅法是有無的,確定它的生滅性,滅受想才算是一個果實。中觀雖然否定了它,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必要否定它。在小乘人苦集滅道四谛的概念當中,滅法就是存在、就是有的。不能說它非“有無”,它一定就是“有無”的,在有無當中它站在有上,而且證得了滅谛以後的果位它都是相對于欲界來進行說明的。
我們所謂的叁界有叁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小乘的果位多是跟欲界有關。跟欲界有關的果實有叁個,跟欲界無關的果實有一個。
跟欲界有關的果實就是說他仍然還會到我們的這個世界中來存在、來受生;跟欲界無關的就是徹底不在欲界這個五行中了,所謂的“叁界”都已經跳出了。還沒有跳出叁界的就是前面的這叁個果實。
得到滅谛一共有四種果,就是小乘的四種果,阿羅漢稱爲第四果。我們說一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叁果阿羅漢其實是一個權宜之稱,准確的稱呼不叫一、二、叁果阿羅漢,初果叫須陀洹,二果叫斯陀含,叁果叫阿那含,四果才是阿羅漢。
但我們中國人一般喜歡簡單,阿羅漢就代表四個果而不是第四果,它既然代表四個果,那麼第一個果只是“一果阿羅漢”,第二個果只是“二果阿羅漢”,第叁個果只是“叁果阿羅漢”。准確來說第四個果才是阿羅漢,前面的叁個果(初、二、叁果)就是用跟欲界的關系來確定果位的高低了。
比如說初果是有七次往返,仍然還要來人間受胎,七次往返才能夠圓滿他的修行,最終獲得第四果;二果阿羅漢叫做“一來”,他還要到欲界來一次;叁果阿羅漢就“不還”了,但是他的這一生還是在欲界當中的,他雖然不還但現在還沒有馬上走;四果阿羅漢出離欲界。這是以果報來說的,比如說證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四個人站了一排,那你說(證初果的人)就已經七次往返人間嗎?(證叁果的人)就已經不還了嗎?(證四果的人)就已經在叁界外了嗎?還不是這麼個意思。
七次往返和不還都是依他們的果報來說的,如果他舍報,重新再受生,重新受生是對于他綜合修行和業力的一個評審,看他下一次得到一個什麼果報,那麼在下一次的果報就確定或者是七次往返、或者是一來,是這個樣子的。用這個標准來說明七次往返、一來、不還和出離境界,這就是有關于阿羅漢的四個果位。
當然,存在滅法,是這些果位的理論來源。反之,不管小乘四果何等解脫自在,再如何有價值,這存在滅法的理念,終歸還是小乘,無論現代人怎樣爲之再重塑形象,還是在有無中的滅法判斷,謂之小乘有何過分?有何理由來禁止“小乘”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