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四谛法的範圍:小乘四谛不攝淨土法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四谛法的範圍:小乘四谛不攝淨土法
依苦集滅道的方式證得阿羅漢的四個果位,這四個果位其實有著一些跟大乘的二谛道有關的問題。
首先是滅谛,證得了滅谛以後,一個人是不是對于世間、對于欲界就真的徹底解脫呢?如果是依小乘人所指望的果位來說,確實是一種解脫,但對大乘來說還是不夠圓滿的。針對于大乘佛教,小乘的四谛果位並不能夠攝盡我們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法。
有人就說:四谛既然是真理,苦集滅道既然是真理,那麼是不是可以應用在任何一個範圍?對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用苦集滅道的方法去歸納?是不是苦集滅道的方式可以運用于一切處?
還不能這麼說,它還有攝不盡的法。比如這個滅法有個攝不盡的法——淨土,我們的淨土宗,或者說西方極樂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淨土叫做淨名言、清淨名言,這個問題無法用滅法來進行說明,滅法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爲了使小乘根基的人暫時脫離輪回之苦,釋迦牟尼佛用大悲心來說明這個苦集滅道的“化城”。
“令荊棘叢中下足”,這是用了憨山大師的一句話“荊棘叢中下足易,月明簾下轉身難。”說的是兩個境界。一重境界是說的關于四谛證人無我空性的證悟,一重境界是關于大乘二谛法要的證悟。“月明簾下轉身難”是關于大乘法無我空性的終極證悟,而“荊棘叢中下足易”說的是人無我空性的直接入手。爲使小乘根基者暫時脫離輪回苦故以大悲現化城,就是以大悲心來示現一個化城,按輪回與涅槃的因與果來顯示所取所舍,所以分成了四谛。四谛就是針對我們這個有輪回、有涅槃的世間的——苦和集是輪回的,滅和道是涅槃的,舍掉苦和集,取滅和道,就各有取舍。所以用這種方式釋迦牟尼佛來示現化城,來讓小乘人暫時住到化城的安樂中,就像一個人擔著擔子已經實在是走不動了,那就找一個安樂地方先歇一會兒,先休息一下。休息一下並不是你的目的地,但是這個休息能解決問題,能讓你將要放棄的信心得以穩固,可以完全讓小乘人根基的衆生能夠得到一個暫時的安樂處,再往後面去還有大乘的果實可以得。
小乘法要當中佛說出“苦集滅道”的四谛實際上出于這個因緣,但是滅谛有不攝法。
所謂的不攝法是什麼呢?就是攝不盡的法、攝持不完的、攝持不了的、包含不圓滿的這種法。四谛包含不圓滿的主要是跟淨土有關的,即所說的清淨名言。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和化身就像金剛一樣往來人間,或者是安住在叁千大千世界當中,這種因緣的法要于四谛中是不存在的。沒有辦法對小乘人說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勸某位阿羅漢去往生,佛讓他往生可以,我們讓小乘阿羅漢往生就不可能。證悟阿羅漢或者修習阿羅漢法要的人會覺得,我們這是一個錯誤的輿論,會認爲我們這是一個非佛說,因爲他們的滅谛的法要當中接受不了清淨名言。
所謂清淨名言就是說,我們這個世界佛還經常來,還用化身在度人。
阿羅漢會找一大堆的理由來反對你的說法:你說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他就說阿彌陀佛在經典裏面都還沒有;你說釋迦牟尼佛顯現化身,現在現身成爲高僧大德來普度衆生,他說釋迦牟尼佛一滅永滅,只在曆史上出現過一次,絕對不可能再出現第二次,一世間只能一“能仁”,如果你說現在仍然還有釋迦牟尼佛、化生人間來度衆生的現象,那你是屬于邪見,等同魔說,一定要把你打倒。
現在的南傳佛教界,其實還有很多是因爲這一件事情對于大乘佛法不理解,尤其是淨土說、華嚴境界說、所謂的法華境界說等等的,包括天臺智者大師所說的“楞嚴一會,俨然未散”,包括現在有很多人在證悟大乘根本定的時候就發現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親見了。一位阿羅漢對這件事進行判斷的時候,就會認爲這是一個魔境,肯定不可能這樣的,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兩千多年前既然已經圓寂了,他就不可能再來了,根據佛親自的教誨,一個世間佛只會來一次。這是因爲阿羅漢無法接受報身和化身的理論,他所接受的就是法身,就是自性身和空性身,而報身和化身恰巧就是清淨名言,就是《如來藏經》裏面所說的,每個人心目當中都有一個佛來放光,這個佛是成就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有人會這麼理解:我承認有一個佛在放光,我們的自性都跟佛一樣圓滿,但是要說它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就不好理解,因爲前面的跟自性是有關的,後面的叁十二相和八十種好是跟一位佛的圓滿的功德有關的,我承認我將來會成佛,我心地也是清淨的,本來清淨,跟佛一樣,但是說他有跟佛一樣的功能我就不相信。
清淨名言的說法就是要確指我們現在的功能跟佛也是一樣的,不光是說你將來要成佛,你現在的心、心地的本源跟佛一樣的清淨,而且是說佛通過叁大阿僧祗劫才能修行得到的圓滿的各種智慧、十八不共法、六種神通等等在你的自性當中就圓滿具足了,它告訴你不需要修行。我們就得確定這一點,如果這一點沒有確定,我們等于是沒有相信清淨名言的存在。所謂清淨名言指的是什麼呢,它特指就是那一部分讓你接受不了的,讓你放棄掉“我就是個凡夫”的想法,讓你相信你一定就是一個已經成功的佛在這裏,所以《法華經》裏面的說法,“一念南無佛”,不是將來成佛道,也不是必定成佛道,而是“一聲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在念“南無佛”這一句的時候,你這個人也是一個已經成佛的佛。
清淨名言所指的是這一部分,這一部分給一個阿羅漢去講,他接受不了,“你這純粹是一個外道”,他肯定馬上反對你了。爲什麼呢?因爲苦集滅道的這個四谛法要當中,說的很簡單,要舍的就是苦和集,要取的就是滅和道。要取的道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滅“受想”,還什麼清淨名言不清淨名言,你還說心裏頭有一個五眼六通的佛,他才不管那些呢,魔也不要,佛也不要,“所謂五眼六通的佛,那個跟我沒有關系,我的佛果就是滅定,滅定才是跟我的佛果有關的東西,這才是我要的”。
所以四谛的法要對于淨土、對于如來藏這些智慧都攝持不了,也根本就無法相互彙通。因爲釋迦牟尼佛在當時進行四谛闡述的時候,他的目的不是讓阿羅漢去圓滿的理解究竟的菩提道和如來藏,不需要他們去圓滿理解,就是給他以暫時的安住,示現叫做“化城”。在漢傳佛教界“化城”的說法都是指的小乘——幻化的城堡就像海市蜃樓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