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一講之:大乘二谛沒有不攝法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大乘二谛沒有不攝法
二乘人所確定的修行模式和大乘人確定的修行模式是有所不同的。雖然釋迦牟尼佛說了很多真理,說了很多谛,但是在中觀的這一部分裏面,我們現在所沿用的只用二谛,只用兩種谛,不用四種谛。如果要用了四種谛,就會有一個麻煩,留下一個後患,就是滅法的問題,就一定要去認同它,而對于世間的存在也沒有辦法去進行完整的梳理。便不是了義了。
用兩種“谛”來梳理,這所謂“兩種谛”,就是一個世俗谛,一個勝義谛。世俗谛包括了叁個方面,所謂苦谛、集谛和道谛,都是把它歸納到世俗谛當中。把滅谛歸納到勝義谛,還不是圓滿的勝義谛,就是說它可以朝勝義谛來進行發展。因爲給它發展空間的原因,把滅谛歸納到勝義谛當中就可以了。
《中論》裏龍樹菩薩說:
“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義谛;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 ;
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其實,因爲可以滅“受想”的原因,滅完受想之後,阿羅漢必將得到的果實仍然還是這個勝義谛的大空性。這裏的勝義谛沒有不攝法,攝持不了淨土的這個法要就不會剩下了。
沒有不攝法,就是沒有包含不了世間法的問題,主要解決的就是淨土的問題,主要解決的就是報身和化身,就是神通、智慧、放光、動地,這些在大空性當中是可以包括的。我們上一次有這樣一個表格,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