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二講之:密護豈是誅殺?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密護豈是誅殺?
佛教自古以來就只能用這種方式向下面進行傳遞,就是所謂密護諸宗,或言以法護法!
如果你是一個學般若、學中觀的學者,你如果僅僅只能夠談到中觀這一部,你不是個好論師,你一定得密護淨土宗,你才能把中觀的問題弄明白;如果你是一個弘揚淨土宗的人,如果對于般若中觀不能徹知,不能做到密護諸宗,恐怕也是夠嗆的!
這裏爲什麼要說這個話呢?因爲它們密切關聯,這個一體兩面的東西,你說哪一面徹底黑,肯定不成,那你就不是一個畫家。我們要用顔色,得做畫家。像這個地方,二轉*輪的勝義谛和初、叁轉*輪的勝義谛,它們之間的這種關聯,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這個。
剛才有同學提出問題,阿羅漢在滅谛當中他是否認關于淨土的智慧,對清淨名言他真的是在否定,而二轉*輪當中也沒有直接承認淨土,那麼“羅漢的否認”跟“不直接說淨土”是一樣的還是不一樣的?
這個肯定是不一樣的!
二乘的否定是一種打壓,就是把它滅掉,不許有此思想。二轉*輪的這個“沒有直接承認”,或者說“否定”,那是叫做“密護”。密護和打壓是不同,所謂密護,我要讓它真正的存在,我才暫時地否定它,知道“黃葉止小兒啼”吧!這是祖師的智慧。
初轉*輪直來直去的,這個打壓存在很多問題,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滅谛不圓滿、勝義谛不圓滿。爲什麼(二轉*輪)圓滿呢?因爲把空性也說明白了,把如來藏的余地也留下了,這就是中觀的深妙之處。
還有一個問題:“是否六道叁界、極樂世界是一個東西,因爲心變境界互換”?這個問題問得不一定很好,但問題也說明問題。如果說六道叁界和極樂世界是一個東西,因爲唯心所造,它確實是一個,都是這個心。但這個問題裏好像夾雜著這麼一重理解,就好像它們不是來源于心變的單獨存在。因爲不是心變獨立另存才有個境界互轉的問題,如果都是心變,那麼它源頭只是心,沒有什麼互轉的問題。心在哪,心顯現成什麼形象,這個境界就是什麼形象,因爲它們都是心,就是心本身,還不是心往這裏照,往那裏射。
滅谛不攝持大乘法的勝義谛,執著滅法爲有無,它就真正確定了滅法是“有無”,這是在這一邊。而中觀這一邊就說滅法是“非有無”的。關于不攝法,在不攝法這方面它們彼此之間有所不同。初轉*輪有不攝法,有包含不下的東西,二轉*輪都包含下了,雖然沒有說清淨名言,實際包含了清淨名言的智慧在其中,所以這裏,一個密護的說法、一個直接否定的說法,它們有本質不同,一個是在真正地善巧地給予肯定,一個是在絕對地否定。
《金剛經》所說的“不住于相,即名諸佛”,實際上就是把清淨名言的淨土也放在了世俗的位置上給予破除。這個做法就是“取乎其上”,雖然把它破了,恰巧得到它了,“取乎其上,得乎其中”了。表面上是脫離清淨名言的說法,實際上是不舍離,也就是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雖然空來空去地說了很多,要得的還是一個淨土的所在,讓這個淨土能夠現前,實爲不舍,是要間接去獲證,所以大空性實際上是“自受用身”的萬德之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