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 第十二講之:反對淨土生淨土,四谛非圓舍不得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二講之:反對淨土生淨土,四谛非圓舍不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反對淨土生淨土,四谛非圓舍不得

  四谛法不是可以舍的道,雖然萬法不能盡攝其中,但是小乘根基(的人)依著四谛法的道可以獲得暫時的化城安樂。

  《入中論》的最後月稱論師這麼說,圓滿的道是釋迦牟尼佛在二轉*輪的時候說的,說完了以後還有一部份人不能直接獲證解脫,怎麼辦呢?爲他們打造一個“化城”,在中間路途上給他們設一個驿站。佛教必須要人性化,釋迦牟尼佛早年就設立了驿站,讓具備小乘根基或者是與這些法要能夠相應的人首先獲得一些休息,獲得一些果證,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才能夠有精力、有能力繼續趕路,但實際上這個化城既然是釋迦牟尼佛給他們設的,機關也埋藏在其中了。化城終不是寶所,切不可將人性化施設就當了全盤的佛性,否則以因爲果,舍了大乘佛法,定紹落空佛果之虞!

  進了這個化城的人畢竟還是要趣入佛果,沒有說進入化城的人最終永遠如是,沒有這個情況。

  後來趣入佛果的過程非常微妙,釋迦牟尼佛是在金剛定中直接深入到這種小乘人的涅槃境界當中,使涅槃境界中的小乘人,從滅定中直接感受到了佛對他的叮囑,直接往生到淨土當中。

  這個結果是非常出人意料的,阿羅漢在這裏唯一反對的就是淨土,這就是他不能認可的一件事,但是最後他還就是直接地生到淨土當中去了。爲什麼呢?因爲釋迦牟尼佛的願望是深入衆生的心地當中。就像電腦軟件裏,要下載這樣一個軟件,另外一個也夾雜著給帶來了,願意證悟人無我空性智慧的人,在證悟人無我空性的同時,就已經種下了必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往生他方淨土的因緣,所以千篇一律地都是這樣一個結果。雖然在滅定或者涅槃當中,有經曆叁大阿僧祗劫的情況,最終他們出定的第一念就是直接要往淨土去,而且就是直接往生淨土了,在淨土當中成就菩提果位。所以二乘人的四谛道也不可以廢除,也不能小視。

  更實在的說,我們人人都有一份小乘根基。別以爲我們說自己是大乘根基的人,就能完全肯定地說沒有一絲一毫的小乘根基。真的沒有嗎?其實人人都有小乘的根,所謂出離的部分就是小乘的根,而這一部分的根一定是人人都有的,與這一個根有關的修行我們也要保護,保護這一路的修行法門。這是關于四谛道和二谛之間的差別。

  月稱論師把四谛和二谛說完了以後,舉了好多例子。五地菩薩不僅只是了解到四谛和二谛的微妙性質,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差異,彼此都摸索的很清楚,而且還有其他的佛所說的法要,很多勝義谛和世俗谛的道理,他們都弄清楚了。

  打開《自釋》,即《入中論導讀》這本書的133頁,我們把二谛四谛的智慧已經學全了,月稱論師的原話我們一起念誦一遍:

  “問:離四谛外更說有余谛不?

  曰:有。

  如《菩薩第五地經》雲:

  如實知此是苦聖谛,此是苦集聖谛,此是苦滅聖谛,此是苦滅道聖谛。善知世俗谛,善知勝義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別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盡無生智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

  此菩薩,隨衆生心樂令歡喜故知世俗谛,通達一實相故知勝義谛,覺法自相共相故知相谛,了諸法分位差別故知差別谛。善分別蘊界處故知成立谛,覺身心苦惱故知事谛,覺諸趣生相續故知生谛,一切熱惱畢竟滅故知盡無生智谛,出生無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覺一切行相故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乃至如來智成就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