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六次課程總第十二講之:魔産生的二十四種原因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4月25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魔産生的二十四種原因
這些魔影響到人和沒有影響到人,其實都會有一些現象,首先我們由現象分析它們的成因。這裏要抄的一個表格,就是表現 。由表格能看出,這些魔來影響人時,它們是從哪些根源上産生。
産生的根源:
第一種,對于道不精進。其實我們的功課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做的很少,但是你沒有丟掉它,你只要沒有丟掉它,那魔還不敢輕易對你下手。我們于道保持了精進。
第二種,修行中無所宗。在修行過程當中沒有所宗,不確定修行的思想體系的根源,沖上去拿一個兵器舞兩下就算是修行了。這樣還不行,這樣我們的智慧就太小了。“智慧小”是魔進入來的第二個原因。爲什麼智慧小呢?因爲是以個人的智慧來修行,而我們有了一個整體的修行體系以後,是佛的智慧來作爲我的智慧,那智慧就大了。所以第一種是對于修行的道沒有精進,第二種是智慧小。
第叁種,煩惱盛。確實有壓不住火的那種煩惱,這種煩惱産生的時候容易産生魔障。魔容易隨順著這樣一種煩惱來進入我們身心。
第四種,分別心粗大。遇事不遇事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有自己的評論,這樣並不是很好的。分別心在現實生活當中是有必要的時候分別,不需要分別的時候還需要收藏。(人說:女士天生就是評論家,遇事都會有說法,這雖然就是分別心,而“評論家”,唉!這個詞用得也恐怕太誇張了點吧!?)
第五種,心緒多。思緒、心緒很多。本來,思緒偏多了就不利于修行。
第六種,無善知識攝持。善知識的攝持還就是修行的唯一的保障。如果拿藏傳佛教來說,善知識是一個決定性的修道因素。漢傳佛教對于善知識“廣而化之”,把對善知識參學說成是“走江湖”,要四處參學,或者說江西、湖南這一帶善知識多,應該廣泛地去學習。但是善知識“一貫的攝持”還是很關鍵,無論是用什麼方式總得有,不能是那種得不到教授的狀態,憑著自己的方式去揣測下一步該怎麼做,這樣是有著一定的危險性的。所以,“廣而化之”“走江湖”的無善知識攝持的參學,或亦是佛教對于學人劣性的一種“無奈”吧!
第七種,教授不詳。
第八種,伴隨惡友。伴隨著惡友。自己在修行過程當中的道伴不是很好,這個道伴或者說是惡知識,他對于菩提道所理解的知見是邪惡的、錯誤的或者是不圓滿的,這個都會讓魔得逞。
第九種,貪執大。
我們挑幾個重要一點的來說。心緒多這一點是我們要引起重視的,有很多事,我們如果發現它確實是杞人憂天的想法,就一定把這個杞人憂天的想法放一放,不要讓心裏的事太多,如果放不能放,那就要看看了,這問題嚴重了。虛雲老和尚他講過一個公案,湖南農村裏打豆腐,晚上的時候都已經收工了,夫妻倆就商量很多,“我們明天把豆腐店擴大,明天要讓更多人來買啊”,商量到叁更半夜都還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准點地到五點鍾肯定要起床,因爲別人訂了,每天要去送貨,還有一部分要賣的,每天就打一鍋豆腐,“晚上思量千條路,早晨照樣打豆腐”,還得把這鍋豆腐做了去賣,現實的生活還是這樣很平俗的。據說在汶川地震的期間,四川人民就有一些比較好的心態,不管存在多麼大的痛苦,等到在重建過程當中,大家都還知道只要能做的就盡量地去做,只要有一點能夠拔平的菜地,馬上就拔平了種起菜來,他們的生産和生活很快就恢複了。心緒多是一個重要障礙。第七個教授不深。現在不管是做哪一個專業的工作也都會有個要求:你的理論一定要好,你的思想儲備一定要充實,否則你想都想不明白還能做得明白嗎?這是不太容易的,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前提的、很好的鋪墊,我們後面的修行才能夠順利,很好的鋪墊就是要教授能夠精詳,教授、教誡能夠精到、詳實。這個伴惡友是很不好,身邊的定時炸彈。貪執大,在生活當中我們的愛好,不適合于修行的愛好太多,那是不大好的。
第十種,多分滯貪。對于貪執的順境還很沈滯、迷滯在其中。
第十一種,多愛酒肉。關于酒肉的問題,我們這裏也要有所了解,酒肉對于我們的修行是一個很直接的障礙,如果說在工作當中是真的很需要,那也一定要考慮有所調節。有所調節是一定會有利于我們修行用功的,因爲肉類都跟生命有關,而酒類跟我們的心性有關,肉類是殺生來的,這個酒是迷亂心性來的。
第十二種,心智廣而志向卑。智慧大、智慧廣,而心志卑,這個是要提示一下大家要注意的。在修行當中不要得少爲足,我們在奠定修行體系的時候,千萬不要想到我是一個小人物,我就修一點點行,我不需要學那麼多掌握那麼龐大的修行體系,所謂成佛的道次第我不需要那麼多,我只要把自己眼下我需要做的這點學到就夠了,還不能這樣子。如果是智慧廣而志向卑,對修行本來就是一個障礙,咱們皈依叁寶是爲什麼呢,咱們皈依叁寶,第一皈依佛,不光是要依止于佛,不光是把自己交給他,交給他自己永遠當人家的包袱嗎?這對佛不敬嘛。自己皈依佛是爲了要成佛的,你皈依佛學什麼呢,你要學他的成佛之道,你自己要變成佛,這個才是公平的,否則我們皈依佛始終都是對佛不公平的。志向還是要宏的,我們可以擇高處看擇低處行,確實可以做一些起碼的基本的修行,但實際上心志一定要廣大,因爲我們每天念的皈依佛就是自己要成佛才能夠擺脫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和煩惱。皈依法,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嘛,你不學,違背皈依還說什麼皈依嘛!皈依僧,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地去求教誡嘛!不求就必定向歪處求!
第十叁種,小想無希望于大。這也是一個問題,跟前面的有一點類似。小想,我就想得到一點小小的,但是我們現在的修行,實在講,任何一個表格所表達的意義都是直接趨向佛果的,直接針對佛果我們來進行的討論。如果你不取乎其上,必定得乎其中,如果只是小想,取乎其中了只能得乎其下。或者,什麼也得不到!
第十四種,驕傲、我慢。這個障礙很麻煩,特別是已經學得比較好了,修行得比較成功了,這個驕傲和我慢是容易侵襲的魔入之因。
第十五種,初業喜獨處練若。練若有不同的翻譯,或者翻譯成爲藍若、阿蘭若。剛剛開始修行他就要閉關,才皈依他就要進山,還沒開始就沒有開始,這都是問題。初業的人就適合跟在師父後面,還不適合自己給自己那麼多安排,因爲自己沒有智慧去安排。初業喜歡獨處練若,或者是閉關修行,潛在的危機是很大的。就我目前來看到的,初學者就喜歡苦行、喜歡閉關、住山,這裏出的問題最多,尤其是很苦心地想得一個大成就,然後被某些善知識來封信給點化一下“你可以閉關了,叁個月成功”,第一個月、第二個月大家都覺得他不正常了,第叁個月(開始)他不睡覺了,然後到了兩個半月的時候就能夠聽到聲音了,到(兩個月零)二十九天的時候就已經看到佛在面前晃來晃去了,等到一出關就直接又進關了——送進精神病醫院。我就親手處理過好幾樁這樣的事情。他還心裏就想著“我已經成了,佛都跟我打電話了,佛就天天跟我來說話,你們的修行太差了,問你啊你見不到佛,問你啊你見不到佛,我天天都是佛,我一睜開眼睛就是佛,不是東邊往西邊飛,就是西邊往東邊飛,我看得不想看了他還是出現”,都是些麻煩,都是魔入之因啊!
第十六種,近住于商場大市。這個是讓我們心總得不到清淨,這也是一個麻煩,總是被動地被幹擾。
第十七種,處于官宦以及國士宴中不合之地。像弘一法師有一回就拒絕了朱子橋將軍的宴請,他就說“爲僧只合居山谷,國士宴中甚不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爲一個要有一點修行的人,我們對于應酬之類的事情要略微考慮,因爲它太容易散亂心智了,太容易讓我們賠掉寶貴的修行時間,賠掉了我們對自我的信賴感。
第十八種,受持無宗願。這可是個大麻煩。這個無宗願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老是說,“要去發願啊”,你在佛前跪著發願,“這個經念叁十天”,又一跪著發願,“這個經要念半年,不管將來是什麼刮風下雨我保證一定要念完半年”。甚至有那麼一種人,自己在別人面前達不成心裏優勢,便把別人往佛前一按,幹嘛?發願。逼著發完願了,佛替我控製你,馬上獲得心理優勢,這回你跑不掉了吧!我讓你幹什麼你就會老老實實幹了!
發的這個願分爲有宗和無宗,宗指“思想依靠”,思想指的是“修行體系”。這個願是來源于我們的修行體系,我們是一個理性的安排和選擇的,這是有“宗”的願,如果不來源于這種修行體系結論所需而發的願,就是無宗的願,這無宗的願初學的人是很容易受持的。大家都覺得《楞嚴經》好,就拿著《楞嚴經》念,有人就開始發願了。
我了解到有這麼幾個情況,有一回我聽有個居士說磕大頭很好,跟著一位有經驗的老居士去學習,爲什麼跟他學呢?因爲他每天可以磕叁千,“叁千大頭在兩小時之內拿下”。我聽到這個話實在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我們現在的身體沒有那麼靈活,“兩個小時之內拿下的大頭”,像彈簧一樣這一上一下、一上一下,兩個小時磕完了。這個是忏悔業障皈依佛法還是.......
這個當時是怎麼用的心,很難去調查,只是覺得這種修行它來得太猛。有一次聽一位居士講,自己是持楞嚴咒的,用持楞嚴咒做功課。我說:“持楞嚴咒不容易呀,我們出家人早課只念一遍。”那居士說:“我每天念108遍。”我問:“多長時間?”他回答:“叁個小時之內。”我當時就很猶豫,我們早上雖然只念一遍,但是要提神,否則很容易就胡過幾句,因爲它太長,而且梵音在口裏繞來繞去,特別容易混淆,因此叁個小時念108遍真是個奇迹,但是看那位居士的狀態煩惱還是很大。不太敢承認這種修行,包括我們修行也不做推薦,尤其是這樣長大的經咒,我們在使用和做功課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要把它變成無宗願,否則就會有點麻煩,因爲實際上應付不了。一口想吃個大胖子,但任何大胖子都不是一口能吃得了的。
第十九種,無教授僅少譬喻而執能修行成辦菩提。沒有教授,僅僅只是很少的譬喻,就執著能夠修行成辦菩提,就覺得可以了。以很少的譬喻作爲修行的航向,這個情況太容易出現了,尤其是初學沒有經驗的人,一看到佛經裏的幾個譬喻或者幾個好故事,聽了感動了膨脹大了,就開始發心一定要半年或者一年去怎麼修,這樣一來沒有真實的用功教授。用功的教授是經驗,有一些經驗方面的提醒在前面,還伴隨著修行的一些訣竅性的方式告訴你如何修行才可以。沒有任何教授,只有很少量的譬喻,拿著譬喻的說法就開始修行,這可是拿“黃葉止小兒啼”,拿黃葉當了真了,非常危險。
第二十種,慧不堅而于尊長不得加持(從不信故)。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麻煩,會成爲魔入心的一個步驟。
第二十一種,執著夢境真實。把夢境當成是真實的。有時候我們的夢境會跟現實生活産生一些呼應的地方,第一天會夢到第二天發生的事情。但是夢境畢竟不是事實,和現實的生活不一樣,是換了一個境界的提前預知。換境界的提前預知有好幾種情況,第一種是因爲第二天將要出現的現境跟自己的心是密不可分的,實際心所現的提前有一個投影,來讓自己預知。第二種,有可能是善神的提醒。第叁種,就是在錯亂的夢境思維當中,突然閃現了一下,就覺得它是真實的。但這些都不能當成真實,因爲現在真實的生活,我們都要說它如夢,如果執夢爲實,那就反過來了。佛說人生如夢,我們卻說夢是人生,這樣和佛法唱反調。即使夢偶爾有一次對應上了,我們也不能執著它是真實,否則我們就沒有“主義”了,就把真正的“主義”放棄了,這是不利于我們修行的。
第二十二種,喜兆相。喜歡征兆,喜歡兆相,做什麼事都求簽算卦,問吉凶。這對于修行是很不利的事件。佛說的旃陀羅經雲:“信瑞相而不信業者,是汙垢優婆塞”,信瑞相而不信業,是肮髒的居士。
第二十叁種,以違緣智弱羞怯而心不樂。違緣多了以後讓心智減弱,心裏常常出現一種不快樂的狀態,心裏總沒有快樂感,這是魔入的一個前兆,也要小心謹慎。
第二十四種,以自他緣故心苦或愁憂受困。因爲自或他的原因,心裏總覺得愁憂受困。愁憂受困的狀況和瞋相應,不管是有理由還是沒有理由的困境,都是瞋,對于逆境的執著就屬于瞋心。這種瞋對我們的心態是極其有害的。
這二十四種魔進入的原因,我們看其中比較重要的幾條。首先第五種心緒多,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經常地想事,不讓自己心裏閑一下,有閑的時候不得閑,無閑的時候也不得閑,心就過分的勞累,過分的處于困境了。第六種沒有善知識攝持,這也是一個。第七種教授不詳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伴隨惡友”,“貪執大”,“多分滯貪”,“多愛酒肉”這些我們都應該比較理性,知道自己來調節。第十五種初業喜獨處練若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重視的問題。第十八種受持無宗願這條需要重視。沒有思想根源,沒有理論修行體系的願隨便發,隨便受持,很容易讓四種魔衆來入心。第十九種沒有教授,少譬喻就開始來修行。第二十二種喜歡兆相,喜歡征兆。喜歡征兆能給我們後來修行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爲喜歡征兆逐漸的就會産生一個習氣,比如在用功的過程當中確實産生輕安了,就有一些光明的現象出現,或者有一些幻想、佛像、淨土的形象出現。這個一旦出來,如果是喜歡征兆,那麼往下面去就有一個大麻煩等著自己,每天修行就想著“光怎麼還沒出來”?剛剛一坐下想“佛怎麼還沒出來”?輕者是這樣的一個妄求,重則到了叁更半夜還想“怎麼佛還沒跟我說話”?這樣就離神經分裂不遠了。這幾種是一定要注意的。
《《入中論》第六次課程 第十二講之:魔産生的二十四種原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