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叁講之:十二緣起之二:無明爲因、生死爲果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十二緣起之二:無明爲因、生死爲果
緣起有著大的因和果,就是從前面的“無明”到“受”這個部分爲因,因爲有了無明,無明再進行延續和推動,才有了我們的習慣、根本習氣,根本習氣再進行推動就使我們對于外境進行了解,人在了解世界的過程中得到一些假名的東西,得到一些有形、有色、有障礙的這樣一些法,這些産生以後,對他們的習慣和習氣産生作用,這些作用就發揮在“六處”,或稱爲“六入”,也就是我們的眼、耳、舌、鼻、身、意。當我們第一次或者有了一個看紅色的習慣,等到我們第二次通過眼睛再看到紅色就像觸電一樣來了興奮:
“啊,紅色好看!”就發生在六入上。基于六入而産生“觸”,“觸”就是一個好的情緒、一個不好的情緒就産生了;“受”就是讓我們接觸到一個情緒,我們産生苦樂的分析,産生厭離或執著。從無明到受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大的因。
什麼是果呢?一個大因出現了,一個大果就出現了。這個大果就是“愛、取、有、生、老死”,這個大因和大果之間又各有因果。在因當中最根本的因是無明和行。因爲我們都沒有正見,我們絕對沒有光明和智慧,因爲有這個根本無明覆蓋著,所以這個行才會出現。根本無明像潛流一樣在水底下推動,無明和這種推動是根本的因,由這兩種力量、這兩種因才有這五個果,這五個果就是這兩種因推動而來的。這五個果就是人從了解事物一直到産生執著、産生情感的整個過程。在這個果當中本身也有因果。在這個大的生死的果中也還各有因果,“愛、取、有”是生死憂悲苦惱的因,所謂“愛、取、有”,這裏的“愛”非常形象地表述人的特征、特性、習慣、脾氣、習性或是人的習氣當中一些觸碰不得的東西,如尊嚴等等。“取”就是人因爲有了各自不同的傾向,習慣、習性上的傾向,遇到一個事物和自己有緣的就記下了、留下了,沒有緣的就把它給推走了。就像交朋友的過程一樣,是好朋友的,他的手機號碼就很快地在手機中記下了;不是好朋友的就在黑名單上一加,他也就進不來了。在我們的頭腦思維當中也有這麼樣的習慣,很好的、有緣的就取,無緣的就舍。“有”就是一種存在、一種累積,累積了你的這麼多好朋友、好的知識、好的見解、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這些累積完以後的結果是“生”:生存、出生、生生世世的這個生死流轉。“生”當中最爲不好的結果,讓我們認爲十二因緣中最爲極致的結果就是“老死”。爲什麼我們認爲老死是可怕的呢?因爲老死當中包含憂悲苦惱,其他的我們並不是特別害怕,老死是最害怕的,因爲老死直接帶來的我們的被動之處就是憂悲苦惱,這個問題太不好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