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七次課程 第十叁講之:十二緣起之叁:生起的過程

  《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叁講之:十二緣起之叁:生起的過程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十二緣起之叁:生起的過程

  剛才已經討論過,日本學者沿襲著過去從內地傳過去的經典,他們對于十二因緣、十二緣起做另外的說明,完全放在人的一生當中來說。其實我們現在來回顧一下人的一生,從沒有自己到下一個沒有自己,整個時間大概是一百年,少數人能夠超過。但如果來回顧這一百年裏的曆程,其實都是很短暫的,即便是成年人,我們現在來回顧自己的小時候,童年、少年也就在夢裏面一樣,好像離自己不遠,但是等到夢一醒,發現自己的童年、少年時期早就過去了。在自己的少年和童年時期,有幾個問題是需要關注的。對于前世的回憶,作爲我們普通人來說,其實現在誰都做不到。那麼無明所指代的是什麼呢?是對于我們前世的不了解、對前世的無知,一直到出生下來以後,我們還帶著一部分的無明,因爲我們很懵懂,來到這個世界上了,夏天天氣很熱、冬天天氣很涼,我們一個是不能去了解它,第二即使了解了也沒辦法去表達它,即使是表達了也沒有人來理解它。所以嬰兒出生之前和之後幾乎都用無明的這個階段來概括它。

  無明導致死亡,由無明直接到入胎,入胎後來就出胎,出胎的這個過程稱爲“行”的過程,從出胎一直到逐漸的成長,其實是拿各種助緣和條件在推動它。一直到嬰兒開始來認識這個世界,大人就開始操心了:各種教育、各種知識,給予他很多的條件,一個小孩一來到這個世界早就已經被安排了一條五光十色的道路給他去走。那麼這小孩的“識”也是被動的,就被家人們推動著來逐漸認識這個世界,包括連世界觀、人生觀都是父母親幫助他樹立,開始來建樹,直到後來産生對于“名色”的認知。名色其實是很豐富的,包括從單純的顔色到豐富的顔色,從單純的無是非到後來的有是非,從單純地沒有好壞的分別到後來有榮譽感、有罪惡感等種種生起,這些生起都在這個範疇之內。“六入”就是基于眼耳鼻舌身意所積累下來的判斷能力和基礎。“觸”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對外境的接觸。“受”當然就有苦樂了。這整個過程完成了,一個健康的人就形成了,可以說人的一生就這樣立起來了,成人了。

  一個人已經成人了,剩下的五個階段就是走下坡路,我們幾乎沒有多少安享平靜、安享成果的機會,等到成人了,就有他所喜愛、所執著、需要辦的事情,那麼他就去辦了,去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奮鬥,奮鬥到了最後,他就有了成果或者失敗,等到有了這些,他就發現自己已經很豐富了,事實上那已經是人生即將轉折的一個點了。到後面就有“生”,就面臨著新的生命,要放棄這個生命和後面的新生命進行交替,在交替過程中有個最爲麻煩的問題不好解決,就是老和死的問題。因爲老和死裏面有憂悲苦惱,等著自己去接受這個麻煩。

  前面這一期的從無明發展到老死是對于人來說的第一期的緣起,一結束後會有一個過渡的階段,過渡階段後,就又有了從“無明”到“行”到“識”到“名色”、“六入”,又開始一個新的階段。由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就是發生在人生命過程當中的緣起,也就是生老病死的全部過程。生老病死的全部過程在小乘的經典當中稱爲“苦”,在釋迦牟尼佛的傳記裏面說,釋迦牟尼佛已經理解到五苦、八苦和無量諸苦,說八種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陰熾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