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叁講之:現見緣起,入佛智海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現見緣起,入佛智海
現見緣起真實性,由住般若得滅定。
在《中觀論頌》中這樣說:現見了緣起的空性,我們能夠得到一些佛果證悟的可能性。龍樹菩薩說:“若無有空者,未得不應得,亦無斷煩惱,亦無苦盡事”(出自《中論》)。道理是說,如果我們一點點的空性都不修,也沒有證悟到,那麼沒有得到的這些我們就是不應該得的,沒有得到的修行成果,沒有得到的煩惱和習氣斷除,這些我們都不應該得到。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還沒有修行到一個空性。那麼空性就是一個臨界點,就是一個分水嶺。
修行到了空性,我們就可以得、也應該得到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斷除,沒有證悟到空性我們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斷除也是不應該得的。“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爲能見佛,見苦集滅道”(出自《中論觀四谛品》)。所以在佛經裏說,如果有人能見到因緣法,“則爲能見佛”,那麼他的能力就能見到佛了。現在對于緣起性空的自性——本來無自體這個真理如果能夠見到,那他就真的能夠見佛。就像我們以前所舉的例子:由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地念佛,二取執著清淨,“阿彌陀佛,及諸聖衆,現在其前”,道理是一樣,能夠見到緣起就能夠見到佛,也能夠見到苦集滅道這些四谛或二谛的道理,二谛四谛的道理就都由我們來證悟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正法時代的遠去,緣起法的陳述到現在爲止就越來越有變化了。
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小乘的二十個派別當中有幾個派別已經開始形成的時候,有一件事發生了。有這麼一首偈頌“若人生百年,不見緣起法,不如生一日,而能通達之”。這樣的一些偈頌在傳播的過程當中越來越失真,尤其是在阿難尊者還沒有過世之前的幾年,阿難尊者從深山裏面出來遊行,聽到有一些比丘在傳頌緣起法“若人生百年,不見鸬鹚鳥,不如生一日,而能通達之”。當阿難尊者還在世的時候,就有人把緣起念成鸬鹚鳥了。在梵文裏面,緣起法和“鸬鹚”這個詞很相似,鸬鹚指在水草裏面吃蟲子、可以飛起來的那種鳥,就已經傳成那個詞了。有位比丘來念給阿難尊者聽,“如果是一個修行人活過了百年,還不如當面見一下鸬鹚鳥;如果是見到一面鸬鹚鳥,比你活一百年的收獲還要大”。阿難尊者就覺得很緊迫,正法的傳播如果是自己還在的時候都已經這樣了,那怎麼行呢?
後來他到一些上首的比丘弟子當中,來討論這件事,因爲這個關系到正法住不住世的問題。幸虧以後有了經論的結集。那麼我們現在離阿難尊者的時代又很遙遠了,現在來學習佛法和修行用功,想要真正地來聽聞正法是十分不易的。我們能夠進入龍樹菩薩和月稱論師的這樣一個課堂,進入我們現在中觀班的學習也是難得的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