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叁講之:堪爲法器、應聞此道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堪爲法器、應聞此道
若異生位聞空性,內心數數發歡喜。
我們來講解十二緣起法、緣起性空的這樣一個對機。對什麼樣的人可以來說明緣起性空的道理?異生位就是凡夫位,即我們現在都是凡夫,我們在這個凡夫的位置上面,將要來聽聞空性的時候,“內心數數發歡喜”,內心一次一次地有歡喜心湧發出來。
由喜引生淚流注,
乃至于因爲有歡喜心而産生熱淚流注。
周身毛孔自動豎,彼身已有佛慧種,
這樣的人就有佛陀智慧的種子,經過我們的正法欲,正式的心裏的一個欲求,我們就有如上的表現。
是可宣說真性器。
這樣的人是可以爲他說真正空性的法器。
當爲彼說勝義谛,
應該爲這樣的人來說明勝義谛的真理。
其勝義相如下說。
勝義的道理的法相我們往下面來說。這一段說明的就是法器。在學這部論之前的第一課,這一段也正式地解釋過。後面生世俗方便的功德當中也會有學者的這樣一些思維。
彼器隨生諸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
一位想學習中觀空性見的弟子,隨著這種學習他會産生相應的功德,“常能正受住淨戒”,他會覺得我們要按照佛的要求來依照奉行戒定慧基本叁學,我們應該遵行佛和法師們對我們提出的要求。因爲只有這樣來遵行,我們才不會錯失掉證悟空性正見的機會,才能安保人生,或者能夠獲得更好的條件。
勤行布施修悲心,
在住淨戒的過程當中,還會修布施、修悲心。因爲布施給他人能夠讓我們獲得更好的聞法條件。修習悲心讓我們遠離惡友、遠離怨結。
並修安忍爲度生,
以前曾近我們會認爲瞋恚對象的這些人,我們對他們安忍,不會再對他們産生瞋恨心和忿恨。因爲嗔恨心和忿恨會給我自己的生命帶來動搖。在這種生命動搖過程當中,我們就有可能失去證悟空性和學習、修行空性的機會。
善根回向大菩提,複能恭敬諸菩薩。
如果有所善根,我們都會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果。我們前面曾經學習過,有什麼樣的功德我們是失壞不掉的?失壞不掉的功德就是:我們在做了功德之後進行回向給自己要證悟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證悟佛果,回向佛果的功德是不會被失壞的,即是有時候有小小的雜念、瞋恨心,我們也不會失壞這些功德。
“複能恭敬諸菩薩”,在學習空性的正見的這些修行人、學習者,就能夠來恭敬諸菩薩,因爲他知道一位菩薩是多麼的來之不易。因爲通過前面的學習就知道:一位菩提道的實踐者、一位修行者是有多麼的難能可貴。一位菩薩來到人間真的是人間的吉祥,他們會異常地珍惜。在這種珍惜當中有一個自然流露就是恭敬,這不是普通的恭維,這種恭敬是真實的。因爲他們需要從菩薩那裏獲得更好的修行方便。獲得更好的智慧來區分自己的修行之道是不是正確的。
善巧深廣諸士夫,漸次當得極喜地。
求彼者應聞此道。
善巧于深見和廣行之道的這些發大心的勇士們“漸次當得極喜地”,時間不長就能證悟極喜地了。我們現在所研究的主題已經是第六地菩薩的緣起性空智慧,我們對于獲得初地菩薩的果證是非常有把握的,很快就能獲得極喜地的證悟。
“求彼者應聞此道”,有這樣把握、有這樣決心和信心的人是應該來聽聞這個道的。月稱論師在他的後面的頌文當中也有诠釋:不光是應該聽聞,如果你們都已經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和這樣的發心,我作爲講述者不爲你們講,我也是有過失的。因爲釋迦牟尼佛把中觀的這個傳承向下延伸和傳播就有著這樣的要求,作爲一個傳承者有如上的使命,應該爲這樣的弟子來做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