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四講之:如來藏概念之由來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如來藏概念之由來
我們正式進入了關于四生的學習。四生的學習會非常徹底地把我們關于因緣法的執著一一地鏟除掉,包括我們對于淨土、非淨土、功德、非功德的理解,會毫不留情地給予破斥。在這些破斥之前我有一個擔心的地方,那就是我們只看見其一而看不見其二,拿憨山大師的話來說容易當擔板漢,“只顧肩上擔,不顧腳下絆”(出自憨山大師的《擔板漢歌》)。有可能學了一些破的經驗技巧,我們就連不該破的也給破了。指你看哪邊,你就信哪邊,這樣就會比較被動。所以在正式的破四生的學習開始之前,在正式彰顯無生的道理之前,我們來了解一個名詞,就是關于如來藏。我們先把如來藏這個名詞的來龍去脈和原委學習一下,然後再進入會相對安全一點。
其實在小乘的一些經典當中,很早關于如來藏的這個理念就萌芽了。最早的如來藏的概念就藏在所謂的五眼六通,或者初果二果的這些智慧當中。從典籍的依據,在南傳大藏經有一個增支部,在這一部裏面,釋迦牟尼佛就已經清楚地進行說明了。我們現在爲什麼直接援引南傳大藏經呢?因爲它是巴利文的原典,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記錄的文字就是巴利文,因爲巴利文是當時印度社會的平民化語言,並非宮廷語言,而釋迦牟尼佛早年的弘法更多在平民區,那麼就直接用巴利文字記載下來,這些記載是最有據可查的。所舉的這些例子在當時的巴利文獻中都有,不光只是在漢傳佛教大藏經的四阿含的經卷當中有。
增支部裏面是巴利文的原文,有這樣的記載:“諸比丘!心者,是極光淨者,卻爲客隨煩惱所雜染,而無聞之異生,不能如實解”(出自增支部《第六指彈品》)。就是說我們的心很光淨,但是有一個麻煩就是客隨煩惱來幹擾我們,幹擾我們很光淨的心,我們就不能如實地了解真正的光淨的心了,客隨煩惱把我們的心給覆蓋住了。這雖然是現代才從南傳佛教的增支部當中翻譯出來,但實際上這個客隨煩惱和《楞嚴經》的一個名詞幾乎是一模一樣,叫作“客塵”,尤其是禅宗的派別把“客塵”二字用得最爲獨到。客堂是寺院接待客人的,正規的禅宗寺院客堂就會有一個牌子挂在門口,牌子的左邊右邊是一幅對聯。上聯寫“客塵易伏,家賊難防,各自謹守”,就把客塵放在最前面。客人身上的塵土很容易撣掉,但是家賊難防各自謹守。禅宗寺院所說的“客塵”具體指的就是客隨煩惱,客隨煩惱當然是修行要解決的問題,是比較淺層次的煩惱。這個煩惱障礙了什麼呢?它所障礙的就是極光淨的心。我們現在跟如來藏有關的要研究的問題就是極爲光淨的這個心,就是要研究心的問題。光淨是說心的形態狀態和功能,它有光明清淨這兩種功能在這裏。
這兩種功能在後來的一些經典當中也進行了補充說明:有一本經書叫做《勝鬘經》。《勝鬘經》裏就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在《勝鬘經》當中就直接把如來藏說出來。這個詞終于出現了,用這個詞來取代了極爲光淨這個“心”,用“如來藏”來取代“心”已經是在經典說法方面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在《勝鬘經》裏頭還說“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
後來又出現了《涅槃經》,《涅槃經》裏面說“有如來藏,常無染汙”。《勝鬘經》把如來藏這個名詞提出來了,說如來藏不離煩惱藏,在很多的煩惱當中這個如來藏已經有了。那麼在這個地方,在《涅槃經》當中說有如來藏無染汙,也就是說雖然不離煩惱藏但不受這個煩惱藏的染汙,對于如來藏的說明已經更加清楚了。如來藏它是一個不受影響的功德的部分,這種無染汙的功德在後面的經典當中就越發地闡釋清楚了。
後來又出現了《不增不減經》,《不增不減經》裏面就直接用了另外一個名詞——“大菩提”,在“大菩提”當中它用了叁個部分的內容,用了“涅槃界”,用了“如來法身”,還用了“自性清淨心”,這幾個名詞的應用就把如來藏說得更加具體了。
最後真正把如來藏進行接近現代我們理解的這種分類的,那要算是一部論了,叫做《寶性論》。《寶性論》這一部論現在有漢文譯本,是勒那摩提尊者所翻譯的,在《寶性論》當中就說“常有如來藏”,而且還把如來藏進行了歸類。
說如來藏的第一類叫做“真如實體”,如來藏的第二個部分叫做“如來法身”,第叁部分叫做“如來種姓”。
第一部分,真如實體。後面的《大乘起信論》對這點就說有受熏持種而且産生作用,如來藏裏面就能夠産生很多功用,産生了我們的世界,産生普通的分別心,産生了潛意識當中的那些細微的心和表層意識很粗大的心,染汙和清淨的念頭,這些都是從真如實體當中出生的。而如來法身指的就是圓滿的佛果,衆生的這些身心也都不離開佛的智慧,因爲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這個如來法身是包括菩提、涅槃、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這些在現在的衆生的身心當中就已經全部都有了。而如來的種姓則是所謂如來家族的問題了,“依自體性,如來之性住衆生障,是故說言一切衆生都有如來藏”,這是一個根性的問題,任何衆生都有這種根性。
這叁種對于名相的確定就把如來藏真正地給建立起來了,不光只是有了前面說如來藏不受煩惱藏的幹擾,而且在這個地方說任何人都有這種根性,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任何人都由如來藏而産生現在的說話辦事的這些功能,産生了動小念頭大念頭、動深念頭淺念頭的這些功能,也都是從如來藏當中産生的。就是說我們心和身的功能都來源于它,即使産生這種比較染汙的功能都從它這裏來的。
第二部分,如來法身。所有涅槃的果位、法身的果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功能,這些功德,這些只有在將來才會獲得的驗證和成果,現在就已經全都有了,都是現成的,其實把如來藏的意義更加擴充起來了。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通過這麼多的經典一步一步地才慢慢來鋪開呢?首先在阿含的時候,早年的時候就說了心極光淨不受染汙,後來又在這個阿含時期又說了很多有關于實修的這些法門,在這些法門之後等到初轉*輪的這個時期即將過去,然後又在《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等等的這些經論當中,一步一步把如來藏繼續鋪開,說如來藏不受煩惱染汙,把不受煩惱染汙這個特性提出來了。到第叁步的時候才真正在大乘經典,在《法華》、《涅槃》等等的這些經典當中就把如來藏它本自具足圓滿功用這些也都說出來了。《寶性論》是釋迦牟尼佛圓寂以後由祖師進行編輯的,傳聞《寶性論》是彌勒菩薩造,但是中國的譯本,南京金陵刻經處的譯本它上面刻的就沒有提供作者的名字,只說是勒那摩提尊者譯。這個書本當中就把它能夠産生一切染淨功用,這第一點包括我們現在的功能都由如來藏産生。
第叁部分,如來種姓。就是我們人人都具備如來藏的種姓,都具備成佛的這個根性。第叁部分就是已經成了佛果在其中,先就已經有了,後時將成的佛果是先時已經具足了。
這叁個根性在如來藏的這個說明當中,說都已經有了,這就是如來藏後來在中觀的這個學派跟唯識學派進行反複辯論的這一個所謂清淨名言。清淨名言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這叁種體性的這個如來藏的體,而且說是每一個人的心體當中都已經圓滿具足了。我們前面所辯論的清淨名言就指的這個,清淨的假名就是指的這個,而且還說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我們單一討論空性證得的方便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得到這個如來藏,如果是單一地討論如來藏問題的時候,我們往往得到的不是清淨如來藏,而是我們一個染汙雜亂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