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四講之:宗在般若、行在淨土的如來藏智慧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宗在般若、行在淨土的如來藏智慧
淨土宗的立宗是經曆了一個過程的,比較有影響的慧遠大師到南方來立宗。慧遠大師到南方來的時候,北方還有一位大師在弘揚淨土宗,叫昙鸾大師,他沿用世親論師的往生論著,他的一生都帶著人念佛,都想實現如來藏體系修行當中的“增上生”與“決定勝”。
他在贊阿彌陀佛的偈頌當中,同時至心地稱贊龍樹菩薩,他贊歎龍樹菩薩說 :
本師龍樹摩诃薩,誕形像始理頹綱;
關閉邪扇開正轍,是閻浮提一切眼。
伏承尊悟歡喜地,歸阿彌陀生安樂。
就是說:我所尊重的本師龍樹菩薩,您誕生到這個五濁惡世來,以龍樹菩薩的形象來整理整個教法當中的散亂的綱領,關閉了這些邪惡的門扇而打開正確的道路,是閻浮提的一切智慧的眼目,所以我非常歡喜地來頂禮您,您證悟了歡喜地以後,時時刻刻在往生阿彌陀佛的安樂國中,您一定要來救度我。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半夜當中,見到一位梵僧,進入他的房間。在這個房間裏面,梵僧對昙鸾大師就說:“我是龍樹。”然後爲他說了一首偈頌:
已落葉不可更附枝。未來粟不可倉中求。白駒過隙不可暫駐。
已去者不可返。未來未可追。
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
意思是說:已經落掉的葉子不可能再回到枝上去,未來的粟米不可能在現在的倉中來求。我們這裏有個問題,在相對層次上理解,因果是否一定與時間演化方向對應,即,所謂的因,在時間上是否一定在所謂的果之前?這就是一個“未來粟倉中求”的問題。
這不是笑話,我們認真地來討論這個。已經落下的葉子你不可能讓它回到枝上去,未來的粟米你不可能在現在的倉中去求到。過去和未來這個時間概念實際上是我們業力的一種綜合的體現,在這種業力體系當中它其實是非常嚴謹的,而不是輕易的就可以置換位置。
龍樹菩薩雖然對于過去和未來用中觀的方式來進行過清理,他說“所謂未來者,即是末後現實”,所謂未來,對于我們來說就是以後的現實,“所謂過去者,既是過去現實”,“所謂現在者,過去不可得,未來未可追”,那麼現在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得的。“白駒過隙不可暫駐”,這個時光過去了,想留也留不住。
“已去者不可返。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可回。”就是跟《中觀論頌》當中對于過去、未來、現在的這一個判斷是一樣的。
他畢生求證中觀正見,昙鸾大師到臨終之際感悟龍樹說偈,感恩不已,半夜裏就召集大衆教誡:爲了求證中觀正見而在定外來修淨業,這種相互引證、相互推動的修行方法不可不修。說完了這個話就圓寂了。
昙鸾大師引用四部論來作爲他的中觀見的立宗依據,也是早期在北方形成的淨土宗的依據,就是《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這四部論成爲淨土宗最早的立宗依據。而慧遠大師在南方條件要更好一些,他除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條件,因爲他和鸠摩羅什大師的私交很好,鸠摩羅什大師進入內地的過程當中就把《摩诃般若經》翻譯出來了,隨著《摩诃般若經》之後,又有相應的般若方面的經典,翻譯好了就寄往南方,南方的淨土宗也逐漸的規模興盛起來了。
從如來藏這個名詞的出現一直到在中國形成淨土宗的修行,這個過程了解一下對我們是非常有好處的,對于將來討論到淨土修行的這些存在和不存在佛性功德的問題,我們不至于産生過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