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七次課程總第十四講之:菩薩的現象界—處處淨土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2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菩薩的現象界—處處淨土
這是菩薩的果位,菩薩的果位他所見到的是緣起性空。緣起性空果位的形態當中,內證和對外在境界的觀感跟大種性還不一樣,緣起性空所見到的外部的世界都是清淨的。你想讓一位菩薩來告訴你大種性是什麼,他從理論上可以告訴你,佛說過這個法,阿羅漢會有大種性的理解,但是你要想讓他自己真正的看到大種性是什麼,他是看不到的。我們也可以拿著這個粉筆,藏在袖子裏面,到個菩薩面前,突然拿出來,說:“是不是白的?”菩薩如果一開口就說:“是白的。”在他沒有防備的第一念之下,他也說是白的,那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就是,他不是菩薩;再一種,他是爲你作點示現,就把你給蒙了。他如果說是白的,你認爲他是假的,那可能也有兩個問題。菩薩所見的是緣起性空,那個時候他的世界就是處處淨土。
關于釋迦牟尼佛的佛果,《入中論》當中就曾經有過一個說明。
文殊菩薩有一回來問了個問題:“都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諸佛中之王,他的願力最大,世界最清淨,那麼我們釋迦牟尼佛爲什麼您就停留在五濁惡世當中?您成佛了以後,您的所知境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境界?”
釋迦牟尼佛就說:“我是在無量億劫以前早已經成道了,五濁惡世早已經是淨土了,而且這個淨土如果橫向來進行比較,阿彌陀佛當然是在淨土中的王,這跟他的願力有關系,西方極樂世界是諸多淨土當中最爲莊嚴的。”而在五濁惡世當中,釋迦牟尼佛(的世界)是很多個五濁惡世當中最爲莊嚴的一個世界,不光是願力獨特,而且釋迦牟尼佛他所弘法的這個世界實際也可以跟淨土進行橫向的對比。把五濁惡世當中的王牌濁世跟淨土當中的王牌淨土來進行對比,那麼這個王牌濁世超過王牌淨土了,超過很多無量倍。是比的什麼呢?比的就是莊嚴的程度。
文殊菩薩就問:“爲什麼這麼莊嚴,五濁惡世的凡夫還看不見呢?”釋迦牟尼佛就回答他說:“各人都在受用各人的國土,有一個原因,就是人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人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國度。”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國度從來也沒有五濁過,而這些五濁衆生爲什麼釋迦牟尼佛會把他們收到自己的國度當中來,他們又理解不了釋迦牟尼佛的國度呢?
釋迦牟尼佛說:“這是我因地的一個特殊的願力,因爲那個時候有過一個發願:凡往生不了各方淨土的衆生,全部都來我的這個五濁惡世,我要通通接納。但因爲他們業力的原因,他們會感知一些沒有我所證悟的淨土的清淨莊嚴,他暫時會看不到,看不到那就安住在我的世界當中,我用淨土來對他進行加持,我深入衆生的心地,我讓他們在心地當中感知我淨土的清淨莊嚴,乃至于他們不願意種善根,我代替他們種善根,或者因爲對于佛法的打罵、誹謗、毀滅的因緣來替他們種善根,讓他們獲得親見我的國度的因緣。所以這些衆生在任何淨土都往生不了的時候,他們最大的機會就是在我的世界當中來親見我所成立的清淨國度,所以雖然往生不了,但是他們的修行都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還說:“如果在五濁惡世修忍辱一天,會超勝在西方極樂世界修忍辱一千年的功德。”因爲五濁惡世的修行條件最爲特殊,唯一有的區別就是五濁和淨土的表面形態的不同。但事實上五濁惡世的衆生一生的修行都有可能成就佛果,原因就是因爲釋迦牟尼佛運用五濁惡世的這種因緣來加持衆生,使他們能夠得以悟道。這是釋迦牟尼佛最爲特殊的願力,這個在《叁摩地王經》、釋迦牟尼佛的本生傳,這些傳記裏面都有。所以,雖然西方淨土殊勝莊嚴,而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非常殊勝莊嚴的願力,但釋迦牟尼佛還是把西方淨土和東方淨琉璃世界的修行法門介紹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讓大家都能根據自己的根基各有取舍,根據各人的取舍,與自己相應的法門進行修行。
菩薩所見的這種外境,處處都是淨土。比如說四大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包括彌勒菩薩,這幾位菩薩他們所示現的都是在初地以上的菩薩。爲什麼呢?因爲他們已經看不到凡夫的境界,也看不到二乘人的大種性的世界。比如,地藏菩薩說:“如一衆生未成佛,我都不成佛。”但是實際上在地藏菩薩發願的當口,他的眼前是沒有不成佛的衆生,所以他所看到的淨土一方面是淨土,一方面所有衆生都是佛。這就是如來藏的道理,他看到了我們的如來藏。現在可能我們自己看不到我們的如來藏,我們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如來藏到底殊勝到什麼程度,可是佛菩薩他們都知道,尤其是像這四大菩薩,他們都已經看得很清楚,就說:原來你們人人都是佛。禅宗的這句話不是空口白話,說的可是實打實的,是真實的情況。說我們人人都是佛,就真的是佛,但因爲我們還是自我在凡夫境界,或者是阿羅漢境界的時候,這個道理講不清楚,因爲看不到。而菩薩因爲看到了,他就只說這個道理。你讓他說,我們凡夫就真的是凡夫,他也說不出來,因爲在菩薩的境界當中絕對看不到下面的兩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