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五講之:教法之東來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教法之東來 在禅宗的發展過程中,爲什麼到後期,這麼多大師提倡要把禅法彙歸到教法體系當中呢?這是件似乎不合拍于禅門主流的事,但仍被提起,理由何在
早期的佛教,在教法體系完成自身框架的構建之後,才由繁到簡,轉型成爲以禅爲特質的漢傳佛教。
教法在中國傳播和形成,基本始于西漢末年。從第一位求法人朱士行起,人們逐步開始去印度求法。不斷有人去不斷有人回,回來的是十分之一。從西漢的朱世行開始,一直到後來唐代的玄奘大師,其間去印度求法有成就的大師,在曆史傳記中數起來,加上玄奘大師,整整有一百人。玄奘大師是整整的第一百位。
玄奘大師學成歸國,把唯識宗的教法在漢傳佛教已有的基礎上來進行整合。當唯識宗和相應的中觀這些框架形成了以後,各宗全面成形,漢傳佛教的發展就已經到了相當圓滿的程度。到後期,我們對于漢傳佛教一千多年的發展的理解,其實都是站在前人的成就之上的,並沒有很多新的成果。
只是傳來的過程異樣曲折。
首先是剛剛傳來的時候,中國原有的思想只有道家、儒家以及法家等諸家學說,所使用的語言都得用中國原有的。翻譯經典的體例及語言(名相),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比如說安世高大師來到中國,所翻譯的經典裏面,“涅槃”都被稱爲“道”,就沒有“涅槃”這個詞,在後來即使有了“涅槃”這個詞,也沒有辦法對它進行展開。很多時候“般若”被說成“無”,“真如”被說成“有”。
雖然那段曆史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了,不過中國人畢竟是中國人,現在繼承者還是有很多,年代固然久遠,串習大抵相同。在“有”和“無”上進行辯論的,還大有人在。
當時,“有”和“無”的辯論是非常複雜的。因爲他說的“有”,不一定就是對方辯論所指的“有”,他說的“無”,不一定是對方所指的那個“無”,沒有共許成分,如何往下深談?
所以經常無法確指地互相批評,爭論到你死我活的程度,到最後卻發現原來我所批評的不是你。常常有這樣的問題發生。我們這個表格所要表達的就是這段曆史的教法發展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