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 第十五講之:政教分離,沙門不敬王者

  《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五講之:政教分離,沙門不敬王者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政教分離,沙門不敬王者

  六家七宗在發展中,清談的一些名家,觀念上互不示弱,擊掌爭雄。對于官場名利都看得很透,很多人就直接隱居深山了。慧遠大師是當時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六家七宗當中,慧遠大師跟桓玄、劉遺民的心無宗關系密切。

  桓玄早年曾幫一位姓呂的將軍打天下,桓玄當時是太尉,幫呂將軍進行對寺廟裏的高僧大德的統治。在統治過程當中發生了一些問題。他早年雖然有統治國家的欲望,但是同時也有一點佛教的信仰。在呂將軍的要求之下,他去跟慧遠大師做統戰工作,擴充勢力。跟慧遠大師去談判,一來二往,常談“佛教該如何跟國家政權處理關系”的問題。

  六家七宗給佛法的定位,事實上在當時也具備著另外的一重意義,就是出家人和佛教在中國已經蔚然成風了,出家人已經是文化人普遍公認的一個群體,那麼這個群體該如何與當時的官方來處理關系?

  當時官方的第一個要求:中國是禮儀之邦,既然是禮儀之邦,所謂君臣父子,君臣就是父子關系,那麼你作爲出家人,你即使是再怎麼高明的一個修行人,你到中國來,在中國的土地上居住、弘法,你也是一個子民,子民就應該接受國家的管理,既然是子民,就要有子民的禮節。在當時桓玄和慧遠大師來往的書信當中,桓玄就要求慧遠大師以及他的僧團頂禮國君,早晚的功課當中要加上對國家的回向、祈禱等禮節。包括頂禮國君,應是通常的禮儀,就像禮佛一樣,出家人一看到領導和代表國家的官員來了就應該頂禮。

  慧遠大師不同意,跟他進行過一些答辯。他們的答辯早年編寫成了《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即所謂《論料簡沙門書》。

  桓玄不光是要求慧遠大師重視禮儀,而且還說,僧人數量沒必要那麼多,應當減少,比如說原有二十萬僧衆,減到兩萬就夠了,減至十分之一,其他的都讓他們回世間去勞動。

  慧遠大師拒絕桓玄的這樣一些要求,他的《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後來就會集成爲《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人和國君之間的地位是從那時起才正式地擺正了。

  桓太尉一開始並不能接受。他雖然有著自己的一些思想,但他其實是替人打工。他的領導後來腐敗了,桓太尉就自己來發展自己的軍力,並用自己的軍隊最終驅逐了當時的國主,自己成爲了江南一帶的最高統帥。到了他執政的時候,他接受了慧遠大師的立場,將慧遠大師跟他在《沙門不敬王者論》當中談及的、出家人如何與政府來處理關系的這些主張都運用了起來。

  他執政的時候頒布天下:沙門可以不敬王者,還正式實現了政教分離,政教分離是當時佛教進入中國以後,慧遠大師和僧肇大師所爭取的一個最大的成果。

  其實拿到現在的社會來說,政教分離是一個社會進步的真正表現。像所謂的政教一體、教皇主義,這樣的一些情況,如果中國的佛教是這樣發展下來的,那現在是個什麼樣子真是很難說的,禅宗恐怕是不可能存在的。

  實現了政教分離、政教分治,教體、教職人員也都愛國,但是教不入俗,教在治理之外,佛教不會成爲政體治理的工具,它是獨立的,它是任何人皆可因之獲得心靈養分的一個敞開的窗口。

  當時慧遠大師跟桓玄的辯論過程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宗義,亦在辯破六家七宗的範疇之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