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五講之:即色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即色宗
在心無宗之後還有支道林的即色宗。
即色宗其實原本是即色家,後來所謂的識含家、幻化家、緣會家,這叁家都是來源于它的,所以這四家都可以說成是即色家。大理論差不多,小的區別也還是有不少的。比如說第一支,支道林的即色宗,他自己原先來構建即色宗的時候,他是這麼說的:
“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色複異空。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什麼意思呢?還是用我們前面學過的基礎知識來替它補充,進行白話解釋,我們才能夠懂。“色不自色”,就是說,“來證明、來了解”。世間的色法有一個被了解的過程,有一個本體存在還是不存在的過程。雖然我們說它是黃的,但它本身是不是黃的呢?那是另一回事,所以賦予它名義和它的本體,有兩個問題。
“色不自色”。“自色”,就是自我的這個本體的確認。“色不自色”就是說,所有的色法,不管是給它本體一個確認還是不給確認,它這個色仍然還是這樣已然存在的。就是說,對于色法,我們給它這一個判斷,與它的本身,這中間其實是兩回事。就像鏡子,用因明學的詞,就很容易懂(那個時候沒有因明學),所謂“有境”和“境”的區別就很容易懂了。“色不自色”,意思就是說,境本來是空,即使你心裏已經有了“有境”,也不會因爲你有了“有境”而這個境界就真的 “有”了。“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色複異空。色不自有,雖色而空。” 色不是因自诩的概念而後有的,所以在分別層面上,即使它有了,它也還是空性(無自體)。
這裏,“時”和“處”的概念我們說明一下。
大乘佛教裏經常說“十方叁世一切佛”。“十方”的“方”,就是指“處所、方位”,方位總共有十個: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左面,右面,還有夾縫的兩個方向,總共十個方向,它們都是空間位置。東南西北,這些都是空間位置。這個空間位置,我們要用一個漢字來說明它,就是“處”,處所,“處所”確定指“方位”。時間在佛經裏常常說是“世”。“世界”是什麼意思呢?時間就是這個世,有著明確區間分別的空間指這個“界”,“世界”就是指我們所處的時間和空間。那麼它是不是具體只是說,東方世界就限定東方只有這樣一個世界,南方世界就限定南方只有那樣一個世界?
不是的。南方你所在的時間空間,東方你所在的時間空間,任何人所處的任何時空,全都是世界,一人一個世界。(指板書表格)
“並以“處”上加不加假名,而轉移了色“暫時有”的如理判斷。”
這是即色宗的一個問題。
它讓我們來討論,這個“處”上是有假名還是沒有假名的。我們現在暫時看到,這張紙是有的。即使暫時看到,它也是一個存在。如果全盤給予否定,那就是錯誤的,因爲暫時的這種存在,我們沒有辦法去否定它。對于暫時存在的如法的判斷,就被這個問題轉移了,就被這個加不加假名轉移了。
所以僧肇大師後來破:
“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爲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當色即色”,在暫時的時候,你認可它就行了,它就是有這麼個東西,你不要說:“我頭腦裏分析它,到底是應該有還是不應該有。”它已經有了,不是可以有或是可以沒有的,它就是已經有了,既然是已經有了,就直觀地承認它。月稱論師所承認暫時名言的訣竅就在這個地方。 “當色即色”,是依“正世俗梯”上“正高樓”。當體即是,回歸當下,此乃“平常心”,這也是僧肇大師一再給予強調的。如果不是“當色即色”,你還在討論它,“因爲概念的問題,然後……”,那就是錯誤的。“豈待色色而後爲色哉”,不需要你後面給它色的名義和不給它色的名義,它這個色法就是存在的,和其光、同其塵、深度認同,你看到了就承認它就好了,而後可以入道。這是第叁個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