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八次課程總第十六講之:緣會宗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禅學社
時間:2009年5月1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緣會宗
下面是于道邃法師的“緣會宗”。
“緣會故有,名世俗谛;緣散即無,即第一谛”是此宗的主義。
這個緣會則生、緣會則有,實際上就是無常,原始佛教裏的無常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緣會故有”這個沒有錯誤,我們通常的無常的教理就是這樣的。“緣散即無,即第一谛”,這裏就出問題了。緣會則生、緣散則滅是初轉*輪的無常義。
中觀的“(正)緣生(時)性空”,所指的是,正在生滅本身的時候,我們來進行觀察。
“緣會故有,名世俗谛”,雖然符合原始教理的無常,但是在無常的時候我們進行觀察,無常的當體的因和果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到底是有實物還是無實物,或者是只有概念呢?所以中觀說“緣生性空”。
“緣生性空”加上兩個字,我們就容易讀通了,就是“(正)緣生(時)性空”。正緣生的時候是性空,十二因緣正在進展的時候,他本身的自性就是空性的,而不是等到緣會的時候就無常,緣散的時候就沒了。世俗和勝義不是先後的關系,這個緣生性空是當時當色的關系,所以這個緣起義極其重要。
接受“緣會故有爲暫時世俗谛”這個說法,不接受“緣散即無”是勝義谛的說法,表面上看起來近乎小乘。實際上我們看,“緣散即無”這是個斷見,存在著的他能夠突然無,這是個斷見。很多自閉修行者屬于這一類,避緣求滅、以滅爲證,實際上就是不識前世後世和解脫的因果,仍然屬于斷滅見。
這些都和修行用功關系至爲密切。如果沒有前人犯的一些錯誤,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現在的修行裏頭會有哪些離譜的東西,它如果反映出來了,我們可能還認爲差不多呢。“緣會即有,緣散即無”,這很有可能是我們的一些專修者的思路,事緣多了我就回避,躲起來修行,一個人去閉關,閉關好像沒有發現什麼,沒有什麼來頭痛、來惱亂我的事,這就算是修行有進步了,或者守著一個清靜守著一個悠閑,這就認爲是成就了。這裏頭的問題是很容易發生的。
僧肇大師的破怎麼說呢?
“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
還是這一句。
“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爲色”。